雖然空氣好了,但很多人失業了——人民網上在12月17日出現了這樣的帖子。而其針對的是《人民日報》同一日在頭版刊登的《河北壓減産能不留退路》的報道。這個帖子並非對人民日報的單純諷刺。因為中國政府可能在明知將暫時出現就業問題的情況下推進經濟結構改革。
|
江蘇張家港的沙鋼集團 |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政府總理李克強等黨和政府高層在12月13日之前舉行了為期4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會議官方報道中,有關就業問題出現了令人感到吃驚的表述。
會議就2014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表示,實現不留後遺症的經濟發展。其實目前到處都是雷曼危機時鉅額經濟刺激對策導致的後遺症。不過中國顯然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因此,會議反覆強調「堅定不移化解産能過剩,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化解産能過剩的決策部署」。過剩産能是中國渡過雷曼危機後面臨的最大結構性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化解過剩産能將成為「産業結構改革」的關鍵。
而問題就在這裡。「把作畫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化解産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
通貨膨脹和就業問題是中國政府確定經濟對策時最為重視的判斷因素。儘管如此,此次卻提到了下崗的可能性,對此日本瑞穗銀行(中國)主任研究員細川美穗子指出,「這是打算認真推進結構改革的信號」。
關於今年3月正式起步的中國新領導層的經濟政策,國內外的觀點持續存在分歧。首先總理李克強曾提出通過放寬限制和市場化來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隨後媒體將其稱為「李克強經濟學」,並進行了大量報道。
而形勢出現改變是在入夏之前。當時由於增長率不斷下滑,呼籲採取經濟刺激對策的聲音日趨加強。李克強自身也表示增長率應不出下限,強調在推進改革時不會忽視經濟增速。
以此為轉捩點,李克強在經濟政策上的影子正逐漸稀薄。在媒體上,已經開始有報道擔憂「李克強經濟學的倒退」。但是,在總書記權力在上的中國,經濟政策原本就不應冠以總理的名字。李克強自身也從未提到過「李克強經濟學」等表述。
事態趨於明朗是在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這個確定經濟政策方向的會議宣佈在廣泛領域推進改革。雖然並不打算迅速改變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但將允許民營企業參股國有企業,同時允許民間資本出資以國有企業為中心的開發項目,顯示了逐漸推進改革的姿態。
而化解過剩産能也位於這一現實路線的延長線上。《人民日報》刊登的有關河北省的報道的副標題是《寧可犧牲GDP,也要把這件事幹好》。在作為河北省主要産業的鋼鐵業,如果淘汰生産設備,進而導致增長放緩,將對就業産生消極影響。因此,中央政府強調重點抓好化解産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
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中國的實際情況。包括《人民日報》的報道在內,化解過剩産能的行動目前僅僅停留在宣傳階段,沒有人能保證像政府預期的那樣順利推進。即使暫時在表面上服從中央的要求,也可能很快恢復原來的狀態,這是中國的慣例。
但中國也存在貫徹堅決的案例。在約10年前擔任總理的朱鎔基為了消除國有企業的虧損,進行了大規模的裁員。和在人民網上發帖者人的擔憂不同,朱總理的改革也顯示了高效且可持續的經濟模式。如果不能在明知會帶來短期痛苦的情形下推進改革,未來更迎來更加嚴峻的就業危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