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防禦線」前的緊張

2018/07/20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達到了一年以來的低點,圍繞人民幣貶值防衛措施,市場出現緊張情緒。現已接近過去幾年來當局一直重視的1美元兌6.8元人民幣的水準。對重新採取大規模干預和資本管制的擔憂浮出水面。如果放任人民幣貶值,很容易出現股價連鎖性下滑和資金流失等問題,市場人士正密切關注中國政府的動向。

  

      7月19日早上,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將作為人民幣交易基準的「匯率中間價」設定為1美元對6.7066元人民幣。白天交易中,人民幣一度跌至6.77元的水準,這是自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準。較4月份的最高值下滑了7%以上。在海外投資者可以自由買賣的香港市場上,1美元兌換到6.8元人民幣左右。

  

 

     促成人民幣貶值、美元升值的因素自不可少。在中美貿易摩擦激化的情況下,人們擔心不斷減速的經濟會進一步放緩。

  

      隨著美國持續加息,中美兩國的利率差縮小也導致人民幣貶值。中國長期利率低於3.5%,與2017年秋季相比減少0.5%。美國長期利率為2.85%~2.90%,利率差縮小到了0.6%。有大型銀行的外匯交易員表示,「除了亞洲各國之外,中國也開始出現資金回流至美國的現象」。

  

      進入中國的外國企業結束了2017年度的結算,迎來將利潤匯回本國的高峰期,這也帶動了外幣的買入。夏天到海外渡假的中國人出現匯兌需求,7月中旬各銀行支行連日出現排隊等候的現象。

  

      市場人士很關注1美元=6.8~7元人民幣的水準。這是因為中國曾經有過在關鍵時刻進行防禦性干預的舉動。中國在雷曼危機後,長達2年左右的時間,使人民幣兌美元固定在6.80~6.85元的水準。2015年夏季以後,人民幣貶值,不斷接近7元,於是分階段地強化資本管制。

   


  

      從過去的各種情況來看,「中國將會採取強硬的防止人民幣貶值措施」(投資銀行),這種想法很有市場。不過,目前的動作有限。市場上有猜測認為7月3日和12日進行了買入人民幣、拋售美元的干預措施,不過這似乎只是單個動作。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在19日的記者會上,就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表示,不會出現資本流失。銀行支行要求購買外匯要提前預約等,進行了一定的強化管制,但取消了面向企業法人的匯款限制等。從其他要人的發言來看,也有所遏制,比如央行行長易綱表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穩定。

  

     多數分析認為,美國開始提高關稅,中國下半年出口增速將會放緩。中國政府將默認人民幣貶值,推動出口,從而提振經濟。中國領導層不斷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不大可能實行違背自由化的加強管制。

  

      一方面,如果放任人民幣急速貶值,「資金從中國流失可能很難控制」(外國銀行)。如果達到市場人士公認的人民幣匯率下限6.8~7元,機構投資者等可能會大幅改變手中的倉位。

   

       從2015年夏季到2016年出現了人民幣貶值和中國股票連鎖性下跌,擔憂這一現象再次襲來的聲音也開始出現。19日滬指持續下滑,收盤2772點,接近2016年1月的最低值(2655點)。

   

       2千億元是滬市成交額是否活躍的標桿,隨著低於這一數字的天數不斷增加,佔交易80%的個人的投資心理開始減弱。雖然中國正在加強滬深兩市與香港交易所的互通等吸引海外投資者的措施,但效果有限。

   

      是繼續交由市場處理,還是加以管制和干預,優先保持匯率穩定?鑒於中國有關部門在2015年突然下調人民幣匯率中間價、2017年變更人民幣匯兌市場設定規則,面對人民幣「防禦線」,市場人士的緊張程度不斷加劇。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