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匠精神」遇到中國投資熱

2017/05/04


  在中國,盡可能追求完美品質的「工匠精神」正在不斷受到關注。工匠精神這一説法成為流行語,包括投資目的在內,發揮高超工匠技藝的工藝品和高檔威士忌越來越受歡迎。這體現出中國消費者的變化,隨著生活一天天的富裕,人們開始追求符合自己喜好、與眾不同的東西。

 

鑒賞古瓷的人(北京市內)

  3月下旬,在海南省的渡假勝地博鰲,舉辦了亞洲政商界要人參加的「博鰲亞洲論壇」。論壇上舉行了一場奇特的討論會,討論的內容包括「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中國製造業能從世界各地的工匠精神中學習什麼?」等等。討論會的主題就是工匠精神。除中國大陸外,日本、德國、義大利和台灣的受邀嘉賓進行了熱烈地討論。

 

  2016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使用了「工匠精神」的説法後開始受到關注。李克強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及這一説法。在中國一家雜誌每年選出的流行語大獎中,「工匠精神」排在2016年的第3位。這家雜誌社表示:「工匠精神」一詞剛開始時作為製造業的熱詞流行起來,隨後不僅是製造行業,各行各業都在提倡工匠精神,使用範圍不斷擴大。

 

  「3萬、3萬、3萬。3萬5、3萬5、3萬5,最後1次。還有沒有?566號成交」,3月底,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內的拍賣會場。以明清兩代為中心,瓷器、鐵壺、硯臺和書畫等古玩被拍賣。一位在遼寧省鞍山市經營古玩店的男性表示,「經濟減速了,古玩也掉價了,跑到北京來淘點寶貝」。

 

  2016年,中國的文物和工藝品的拍賣金額同比增長13%,增至317億元,達到5年以來的最高水準。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瓷器專家表示,「那些拍出高價的,都是當時最厲害的大師們在最好的窯爐裏給皇上燒出來的。這個可真是‘工匠精神’」,認為古董瓷器受歡迎與工匠精神越來越受關注有著一定聯繫。

 

  在文物和工藝品領域,與自己鑒賞相比,以投資為目的購買的中國人更多。由於中國的金融産品不算豐富,對海外投資也受到嚴格管控。雖然很多中國人轉向購買國內的房地産,但也有部分資金流向了古玩市場。這名瓷器專家説:「工藝品的好處是能隨身帶,拿在手裏向朋友炫耀」。

 

  與工藝品相同,蘇格蘭和日本的高級威士忌酒同樣因為「工匠精神」成為了熱門投資對象。好的威士忌要費時費力進行蒸餾,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使之成熟。

 

南京市內的酒吧

 


  從2012年起在北京市內經營酒吧的追立隆夫表示,「想了解日本威士忌文化的中國顧客一直在增加」。此外,在日本旅行時參觀威士忌蒸餾廠的遊客也在增加。

 

  在中國,多次獲得國際大獎、全球評價不斷提高的日本威士忌目前很受歡迎。追立表示,「只喝日本威士忌,結帳時1個人花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42元)的顧客挺常見的」。三得利公司出品的「山崎18年」 在日本網上的價格為5萬日元左右,在中國能賣到接近6萬日元。據悉,日本威士忌的價格還在持續上漲,作為投資對象也很有吸引力。日本威士忌對大陸和香港的2016年出口額超過7億日元,在10年裏增加至13倍。

 

  威士忌熱潮不僅限於北京和上海。在南京經營酒吧的王先生表示,「因為威士忌在南京也很受歡迎,所以要在南京成立威士忌酒協會」。據稱,他希望向大家介紹威士忌的種類以及飲用方法等。

 

  話題回到上文提到的討論工匠精神的博鰲分論壇,日本國寶級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也從日本前來參加了討論。枡野表示,「中國人越來越富有,生活必需品已經得到普及。消費者們開始選擇自己喜好並願意鑽研的東西,能感受到匠人注入感性和哲學的東西,也就是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東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原田逸策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