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收購FT陰謀論真是夠了
2015/07/28
![]() |
日經電子版刊登的FT批評安倍的報道 |
這是指出日本政府和大企業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讓日經新聞收購了《金融時報》。不過,該報道沒有給出任何可以作為這一觀點依據的事實和證據。這違背了新聞行業基於事實客觀報道的原則。如果無論如何都要用這樣的傳言,或者發言人個人的推測,就必須在報道的標題裏明確寫明這是傳言或者是某人推測。
有人在背後操控政治和經濟的觀點被稱為陰謀論。一些國家每次發生革命或武裝政變都會説「這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陰謀」,但根本拿不出證據。金融市場每次出現危機,也會有聲音指出「這是猶太人的陰謀」,但也拿不出相應的證據。基於事實進行報道才是新聞的根本,如果違背這一原則,只是垂涎于毫無根據的陰謀論,任何人都會對這樣的媒體報道失去信任。
日本的記者本來就並非為了政府撰寫報道,而是為了讀者。如果是財經類媒體,就是為了作為讀者的投資者和商務人士。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願望——希望通過讀者的行動改善經濟,進而使社會變得更加富有。為實現這個目的,有時甚至會與政府的政策發生對立。
只要是市場經濟社會的媒體全都如此,對國家權力干預經濟持否定態度。日本自1930年代至1945年曾尋求建立被稱為國家資本主義或國家社會主義的政府管制經濟體制,但遭遇了失敗。二戰後憑藉政府主導的經濟政策,一度實現了飛躍發展,但1990年以後,由於政府主導的低效率性,被迫陷入了自嘲為「失去的20年」的經濟停滯。
不僅是日經,很多有追求的日本記者都始終反對政府對民間經濟的過度干預,同時倡導改革。媒體承擔著監督政府行為的重要職責。正因為如此,無論是記者還是媒體都絕不能狂妄。我們過去由於缺乏足夠的實地採訪,結果有時刊登了不準確的報道。為了防止誤報和歪曲,必須堅持深入採訪,根據事實進行批評。
新聞工作除了監督政府和企業之外,還具有其他重要作用。即使是在中國,如果是從事金融業務的人,也會感到「沒有經濟資訊就難以進行金融交易」。這是因為在缺乏準確經濟資訊的情況下,買入或賣出股票和外匯將遭遇損失。不管是倫敦金融城,還是紐約華爾街,金融業務發達的地區肯定擁有一流的財經媒體。對於金融業的發展來説,優質的財經報道是不可或缺的。
甚至是製造業,資訊也成為産品開發的關鍵。對於新産品的研究來説,新的科技動向不可或缺,同時還需要用於判斷客戶偏好的行銷資訊。如果沒有優質的財經新聞報道,製造業的發展也將無從談起。
此外,小説、漫畫、電影和遊戲等內容産業也需要獲取財經資訊。隨著構成社會基礎的經濟的變化,人們需要的內容也將發生改變。只有能夠準確應對變化的創作者,才能創造出打動人心的內容。
中國經濟正處在重要轉型期。為了重新加快經濟增長,必須實現産業結構升級。為此,優質的財經報道是不可缺少的。基於事實的客觀報道才能對提高産業水準起到積極作用,而非臆測和推斷。中國沒時間去做類似陰謀論的沒有事實根據的報道。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