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化強國之路:要打倒權威
2018/10/15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中國為了從大國轉變為強國,都在談論創新的必要性。筆者雖然認為最好不要過度拘泥於「國家」和「民族」,但如果了解近代史,也能理解中國人追求「強大」的心情。但要成為強國,僅靠軍事和科學技術創新是不夠的,還需要文化的力量。不過,文化的創造並非政府、企業和大學等現有權威只要聚集起來就能實現的。不,新的文化反而是在破壞這些權威之後才出現的。
各位讀者是否聽説過武滿徹(1930~1996年)?他是一位在世界上獲得最高評價的日本作曲家。歐美人曾小看日本音樂,但聽過武滿徹的音樂之後,不得不承認日本音樂水準很高。作為日本人,武滿徹第一次借助音樂的力量折服了歐美的權威們。武滿徹已經去世20多年,但歐美等全世界的交響樂團仍在繼續演奏他的作品。
![]() |
武滿徹 |
在武滿徹活躍的1950年代、60年代,出於政治方面的原因,日本文化很少在中國得到介紹。中國人即使知道久石讓和中島美雪,或許並不知道武滿徹這個名字。如果通過百度進行搜索,他譜寫的樂曲的音樂會視頻會出現一些。希望大家一定要聽一聽。雖然會有個人的好惡,但應該能感受到與西方音樂有某種不同。
武滿徹並未接受過正規音樂教育。他曾報考東京音樂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但僅接受了第1天的考試,第2天的考試放棄了。是因為他對能否考上沒有自信嗎?原因似乎是考試的內容不適合他的感受,對於音樂學校能教授的內容産生了疑問。這是對權威的反抗。武滿徹在那以後,通過自學不斷掌握作曲技法。沒有錢買鋼琴,走在街頭,只要發現能聽到鋼琴聲的地方,就懇求人家讓他彈琴。
這樣的環境培養了他的獨創性。沒有被音樂教授強制學習傳統的音樂理論,而是接受了世界上流行的現代音樂的要素。武滿徹格外喜歡與古典音樂相去甚遠的甲殼蟲樂隊的搖滾樂,還改編了甲殼蟲樂隊的音樂用於吉他演奏。武滿徹負責《切腹》、《不良少年》和《砂之女》等日本電影的音樂製作,獲得了世界級的名聲。如果武滿徹在大學裏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或許只能淪為隨處可見的西方風格的二流作曲家。
在世界走紅的日本的作曲家中,不知為何,沒有在大學裏接受專業音樂教育的人大有人在。以遊戲《勇者鬥惡龍》的音樂而聞名的椙山浩一攻讀于東京大學的理科。以《攻殼機動隊》等動畫音樂受到歡迎的菅野洋子當初想成為小説家,考入了早稻田大學文學系。而向安室奈美惠等日本流行音樂(J-Pop)歌手提供大量樂曲的小室哲哉則進入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系,學習了統計學。
最突出的是領導搖滾樂隊「X JAPAN」的YOSHIKI。他確立了視覺系這一搖滾樂的新風格,成為在海外最為有名的日本音樂家和作曲家。YOSHIKI還是一位一流的演奏家,從搖滾樂的激昂架子鼓到古典音樂的舒緩鋼琴,他都能演奏得得心應手。YOSHIKI具備考入古典音樂類音樂大學的實力,但他主動放棄升學,組建了搖滾樂隊。
繪畫和建築的領域似乎也不例外。囊括世界建築領域相關大獎的安藤忠雄曾經是位職業拳擊手。他一邊上工業高中,一邊打拳擊。未能成為一流拳擊手的安藤放棄了體育的道路,在世界流浪,重新發現了自己。安藤忠雄像武滿徹一樣,自學建築知識,通過設計個人住宅來維持生計,同時參與藝術性建築物的創作。原本是拳擊手的安藤卻成為一位足以在東京大學教授建築設計的「權威人物」。
![]() |
![]() |
當時作為職業拳擊手的安藤忠雄 | 建築師安藤忠雄 |
説到日本繪畫領域的天才,或許應該首推橫尾忠則。橫尾也沒有進入過美術學院,只是在各種公司製作商業用設計畫,卻讓本來被看作低級的商業作品不久成為「藝術」,在歐美不斷得到認可。此外,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在少女時代曾學習日本畫,但她對墨守成規的畫壇感到失望,轉為在自己家畫自己風格的畫作。以《原子小金鋼》聞名的日本漫畫開山鼻祖——手塚治蟲是在大阪大學醫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的醫學家。而從事動畫創作的宮崎駿則畢業於學習院大學的政治經濟學系。
|
橫尾忠則 |
北野武是我尊敬的搞笑藝人之一。他從明治大學工學系退學,最擅長的科目是數學,是一位少有的知識分子型藝人。他人生屢受挫折,為了生存偶然成為搞笑藝人。除了搞笑藝人外,北野武的身份還有歌手、作曲家、畫家、小説家和演員,而最終被世界廣為熟知的是其電影導演的身份。想必很多中國人在看過北野拍攝的電影《菊次郎的夏天》後也會潸然淚下吧。
![]() |
北野武 |
類似的人物數不勝數。因電影《幸福的黃手帕》而成名的電影導演山田洋次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系,小説家三島由紀夫就讀於東京大學法學系,在同班同學都成為高級官員或政治家的情況下他們選擇了藝術的道路。《白夜行》作者東野圭吾出身於大阪府立大學工學系,原本是一位工程師。日本的一流藝術家很多都是「素人」(外行)。這些門外漢創造的藝術在海外也深受好評,提高了日本的軟實力。如果沒有他們,或許日本人今天仍被世界嘲笑為「經濟動物」。
|
|
再重覆一次,「素人」之所以能夠發揮卓越的藝術性是因為從傳統藝術的表現和禮法中解放出來。也可以説是因為他們不像藝術專業的學生一樣「重覆學習一樣的東西」。正因為是「素人」,才敢於質疑傳統,挑戰偉大的權威者,鬥爭、破壞,然後創造出新的藝術。
將技術創新這一理論引入經濟學的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同時提倡創造性破壞理論。新技術的誕生離不開破壞舊技術的力量。文化的創造和技術的創新一樣,需要有質疑傳統文化、挑戰權威、有時需要有破壞舊文化的瘋狂。一味依附傳統權威無法誕生新的文化。所有的藝術都是在與傳統權威鬥爭的過程中誕生的。(請注意我在這裡強調的破壞,意思並不是用武力手段毀滅舊文化,而是用新創造的文化力量淘汰舊文化的僵化概念。)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處於文化創造的中心。當時諸子百家林立,各種藝術百花齊放。然而,從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漢代開始,文化創造的勢頭逐漸衰弱。並不是儒學不好,是儒學的解釋被國家限定,向民眾灌輸同一種解釋的做法不好。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導致學問和文化的統一性登峰造極。儒學失去了創造性,儒學者忙於權力鬥爭。
中國要想成為文化強國,必須打破這種舊弊。現在需要的正是創造性破壞。不被權威所拘束,自由地創造文化。不過呢,不必把什麼都想得很難。在大學學習經濟,如果對動畫感興趣那就繼續畫漫畫。在醫學系忙於做手術,如果喜歡唱歌不妨自己嘗試寫歌。是興趣的積累創造了文化。拿出一點點勇氣來就好。文化強國不是由權威,而是由你創造的。
實際上我也並不是畢業於新聞系。雖然在該專欄經常以歷史為題材,但並沒有專門學習過歷史。雖然在日本經濟新聞社工作,但其實也並非是學經濟專業的。我在大學學的是法律專業。作為記者,不具備專業出身曾經令我很自卑,但是現在我已經釋然了,「這樣也沒什麼不好」,雖然我不能成為全球都能接受的記者……
本專欄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