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給亞洲強人政治劃上句號
2015/03/25
![]() |
「必須給予國家領導人足夠的時間」,對於頻繁更換首相的日本政治,李光耀似乎感到有些遺憾。
一直在激勵著李光耀前行的並不僅僅是理想和熱情。在他的話語中處處體現出置身於人類社會之外冷眼傍觀的感覺。也許正是因為在新加坡國內的穩固地位,才使得他能夠洞察到世界的深層問題,而這正是將民主主義視為至上價值的美國和日本所難以看到的。
隨著李光耀的離去,東南亞的強人政治時代拉上了帷幕。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於1989年去世,印尼前總統蘇哈托也於2008年離開人世。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則在2003年退出政治舞臺。
李光耀最常説的詞是「Survival(生存)」。作為一個缺乏資源和國土的城市國家,怎樣才能生存下去。他肯定在不斷地進行自問自答。「要成為一個被其他國家需要的國家」這一理念貫穿了終生。自任為貿易樞紐,作為阻擋共産主義的防波堤,在完成其使命後,又成了擴大東盟(ASEAN)的旗手。
東南亞經歷了從部族社會到植民地時代,通過強權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失去政治強人之後,將會何去何從?在企業家挑戰皇室權威的泰國,局勢一直持續混亂。
「日本將會成為一個向亞洲提供怎樣價值的國家」,李光耀這樣的反問一直縈繞在耳邊。如果民主主義和經濟發展不能做到同時兼顧,亞洲有再次陷入混亂的危險。李光耀留下的將是一個重大難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太田泰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