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能團結多久?

2015/06/10


  在7位首腦視線的前方,俄羅斯和中國始終是揮之不去的存在。

  已經迎來40週年的七國集團(G7)2015年的峰會選在德國南部的艾爾冒舉行。在能夠將德國最高峰楚格峰的山頂景色盡收眼底的城堡酒店艾爾冒,美國總統歐巴馬對德國總理梅克爾説:「德國已統一25年。第2次世界大戰終結70年。我們站在這個地點這一事實就是戰爭已經終結的證明」。

  不過,這只是共用「法的支配」、「市場經濟」等共同語言的G7內部的情況。而在外部,俄羅斯從烏克蘭合併了克里米亞半島,中國則在南海填海造地。7國首腦就指責「以實力改變現狀」達成了一致。而這種「一致」得以實現是由於2014年西方國家將俄羅斯排除出了八國集團(G8)。

  在G8時代,很多議題都發生過7對1的對立。如今從G8「返祖」擁有相同價值觀的G7,進一步加強了7國的團結。此前雖然出現了認為G7可有可無的言論,但目前看起來G7似乎有所復甦。

  不僅是中俄,包括中東的伊斯蘭教極端組織在內,需要G7加強團結的地緣政治威脅正在增加。其根源是2種「主義」的衝突,即全球主義和民族主義。仔細觀察會發現,G7內部也存在相互對立。

  歐洲是一個典型。歐盟的強項是在區域內的人員、産品和資金等的自由流動。但貧富差距擴大導致反對移民運動,懷疑歐盟派開始抬頭。處在財政破産邊緣的希臘,其激進左翼領導人齊普拉斯做出的一系列讓人瞠目結舌的舉動讓歐盟的盟主德國束手無策。而英國對內面臨蘇格蘭獨立問題,對外則面臨是否退出歐盟的問題。

  英國政府認為已不能指望歐盟維持經濟增長,絲毫不加掩飾親近中國。2015年秋季,英國將迎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訪,並邀請其下榻白金漢宮。面對爭先恐後舉手參加亞投行的歐洲國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試圖打進「楔子」,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奏效呢?

  美國將在2016年迎來總統大選。美國民眾對政府的對外政策越來越不關心,美國的領導能力將難以發揮。

  此外,支撐G7發言權的經濟實力也持續呈現疲態。2009年,G7的國內生産總值(GDP)的總額為31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52%。而到2014年,雖然金額增加至35萬億美元,但全球份額卻下降至46%。在此期間,中國、俄羅斯、巴西等金磚五國(BRICS)的GDP總額從9萬億美元增至16萬億美元,全球份額由15%增加至21%。

  2016年,日本將擔任G7峰會主席國。僅僅憑藉「提純」過的G7理念將難以團結世界,安倍應該很清楚這一現實。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大林尚 德國艾爾冒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