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驗看川普時代中美貿易摩擦

2017/01/20


       瀧田洋一:「要在美國建工廠」,川普日前批判了豐田汽車在墨西哥新建工廠一事,要求豐田撤銷計劃。優先美國國內就業的川普開炮的對象不僅僅是美國企業。

 

      貿易問題是川普新政權的火藥庫。其中,中美關係會緊張到什麼程度,對世界經濟和安保會産生什麼影響將成為今年的棘手問題。

 

      不受束縛的美國以及中國的過度反應。國際政治專家伊恩·佈雷默領導的美國歐亞集團在2017年的風險預測中將美國和中國視為兩大風險。

 

      提出「美國第一主義」的新政權對第二大國的崛起表現出了相當嚴厲的應對姿態。貿易和安保是中美雙方對決的主要領域。

 

 

      這兩個領域的對華強硬派、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納瓦羅將擔任新設立的「國家貿易會」的負責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新任代表萊特海策也是對華強硬派。

 

      包括將就任商務部長一職的羅斯在內,與作為老工業代表的鋼鐵行業有密切淵源的內閣成員佔大多數。隨著負責對華反傾銷訴訟的人進入美國政權的中樞,中美兩國關於鋼鐵的摩擦應該會進一步激化。

 

      鋼鐵是中國經濟的弱點。中國擁有12億噸的年産能,但實際的鋼鐵産量為8億噸。國內需求佔7億噸,因此剩餘1億噸用於出口。鋼鐵出口就是兩國貿易摩擦的根源。

 

    問題在於中國的過剩産能,但解決該問題並不容易。因為至關重要的國內需求預計將會減少。據瑞穗銀行産業調查部數據,2021年中國的鋼鐵需求為5.9億噸。與2015年相比,預計每年將減少3.2%。

 

    投資在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中的佔比開始減少,投資項目也在從大量使用鋼鐵的建築和土木向工業機械等轉移。在截至2013年的10年裏,鋼鐵需求一直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長,供給能力則超過這一增長速度。多出的部分向美國出口,對此川普政權強烈反對。


  

 

    「中美相互依存關係的加深」的論調並不適用於川普政權。中國2015年對美出口額達4108億美元,而美國的對華出口只有1161億美元。為了修正嚴重的貿易失衡,川普應該會加強對中國施加壓力。

 

    為了抑制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納瓦羅教授提倡「減輕對中國産品的依賴度」。納瓦羅認為,如果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實現「再平衡」,中國經濟乃至軍備擴充應該都會減速。

 

     1990年代上半期,日本的名義GDP為美國的6~7成時,柯林頓政權對日本進行了強烈打壓。現在中國的GDP已經超過美國的6成。

 

     日本的製造業當時選擇了對美出口自我限制以及在美國當地生産的方式,此次也將繼續採用這種方法。但中國與日本不同,中國不是美國的同盟國,今後的動向受到關注。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瀧田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