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和台灣快要掉進「高收入陷阱」

2017/04/17


       村山宏:在南韓,以示威遊行為開端,前總統朴槿惠遭到彈劾,而在定於5月舉行的總統選舉中,在野黨候選人被認為很有可能當選。這一情景令我想到的是3年前台灣發生的學生等佔領立法院的事件。在台灣,以年輕人提出異議為契機,導致了政權更疊。南韓和台灣具有相似的發展形態,往往會發生類似的事件。眼下,令人擔憂的是南韓和台灣同樣掉進「高收入陷阱」的危險性。

 

      日益突出的年輕人高失業率

 

    3月10日上午,在決定罷免朴槿惠一事被宣佈之前。台灣的網路媒體《聯合新聞網》刊登了一篇題為《不管誰當總統 南韓經濟都將面臨困境》的報道。報道介紹了南韓延世大學金正植教授的説法,稱「創造就業、特別是為年輕一代,將是最優先的國內議題」。事實上,將朴槿惠最終逼至被彈劾境地的是2016年10月底至12月發生的燭光遊行。年輕人走上街頭,發出了對前總統的不滿之聲。 

 

台北街頭

      

    南韓眼下的失業率達到5.0%,單從15~29歲的年齡層來看的話則高達12.3%。年輕人的不滿引發了批評朴槿惠政權的遊行示威,並點燃了彈劾總統的導火線。如果不能增加年輕人的就業、緩和年輕人的不滿,不論誰當上總統,政治都無法穩定。這一點也適用於台灣社會。2014年3月,對當時的馬英九總統感到不滿的學生佔領了立法院,成為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在野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總統的契機。台灣最近的失業率達到3.85%,而從20~24歲的年輕人群來看則高達12.57%。

 

    南韓與台灣在IT等極為相似的産業上具有優勢,同時發展模式也很接近。自1960年代到80年代,南韓與台灣均通過被稱為「開發獨裁」的自上而下的發展戰略實現了高增長。由於增長導致的成本增加,經濟增長告一段落,之後自80年代後半期至90年代,實現了政治的民主化,轉向了提高經濟附加值的方向。半導體等新産業得到發展,同時南韓三星和台灣的宏碁等世界性品牌不斷湧現。

 

    在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超過1萬美元之後,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的增長將日趨困難。這是因為在與生産成本更低的後發新興市場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如果不搞好産業升級,增長就將陷入停滯。這種增長的停滯被稱為「中等收入陷阱」。每人平均GDP在1萬美元左右、增長停滯不前的巴西和馬來西亞似乎已掉進陷阱。而南韓和台灣則是並未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鮮有的例子。

 

      大學升學率台灣為90%,南韓為70%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南韓名義每人平均GDP超過1萬美元是在1994年,而台灣則在1992年。從2016年的預測值來看,南韓提高至2萬7630美元,台灣也達到了2萬2040美元。順便説一下,日本為3萬7300美元。南韓和台灣是否自認為己達到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的水準暫且不説,但至少可以説已擺脫了中等收入水準。兩者通過民主化和産業升級的努力,繞開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接下來有可能面臨被稱為「高收入陷阱」的停滯。

 

2016年11月,約60萬人參加南韓的大學入學考試(首爾市)。南韓的大學升學率約為70%,高於日本(約50%)。

 

    收入水準越高,人們越追求高學歷。日本的大學升學率仍然僅為50%,但南韓達到約70%,而台灣甚至超過90%(由於大學的定義不同,數值存在差異)。大學畢業者追求的職業當然是收入高的職業,但高待遇的工作不可能被分配給所有人。製造業企業在所在的國家或地區達到中等收入水準的階段,就開始將生産基地轉移至海外,剩下的工作崗位將隨之減少。年輕階層的就業問題是高收入國家或地區共同面對的課題,南韓和台灣也不能獨善其身。

    


   

      變成高收入國家或地區之後老齡化進程也將隨之加快。最近南韓的合計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平均數)為1.17,台灣為1.12,日本為1.46。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方面,台灣在2016年轉為減少,預計南韓也將從2017年開始轉為減少。勞動投入量出現減少的話,經濟也將不可避免地減速。從2016年的經濟增長率來看,南韓為2.8%,台灣為1.5%。據推算,當前南韓的潛在增長力在2%左右,已經難以像從前一樣保持超過3%的增速。

 

      如果經濟萎靡不振,社會和治安將變得不穩定。政治家為了維持政權,傾向於推行高失業補貼和老年人福利等大規模財政支出政策。不過受經濟低迷影響,如果持續推行大規模財政支出,不久後財政赤字就將出現擴大,進而導致長期利率上漲。高利率和高稅率將導致企業的投資意願減退,最終拉低經濟增長率。歐美各國之前就曾陷入這種負面的連鎖反應。

 

      最佳解決之道唯有技術革新

 

      為高成本而苦惱的高收入國家或地區要想維持經濟增長,吸納人工費低廉的外國勞動者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不過過分吸收海外勞動者又可能招致社會撕裂。其原因是如果移民和外國勞動者過多,圍繞就業與當地人的摩擦將激化。在歐美各國,應排斥移民和外國勞動者的排外政策獲得了眾多支援,基於這種情形,估計南韓和台灣也不敢通過大量吸納海外勞動者來保持經濟增長。

 

      結果,保持經濟增長的上策就只有通過技術革新來提高生産效率,但這是最難做到的。在達到中等收入之前還能參考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增長模式,而到了高收入水準,就必須自主創造增長模式。從日本「失去的20年」這一長期停滯期來看,南韓和台灣也正在步入不是政治首腦更疊、稍微運用政策手段就能確保經濟增長的時代。

 

      最重要的是要有已步入高收入國家或地區行列的自我認識。如果一直被中等收入的意識束縛,不管是誰成為政治首腦,都無法應對不斷逼近的高收入陷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