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打贏貿易戰,也未必勝出科技戰
2018/07/24
高橋哲史: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正日趨激化。推動美國川普政府採取行動的似乎是一種危機感,認為中國或將在新一代高科技技術上超過美國。展開防禦戰的中國似乎開始重返「韜光養晦」的戰術。
在川普政權以侵犯智慧財産權為由,對中國産品啟動懲罰性關稅的7月6日,中國召開了確定改革基本方針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
「繼續推進改革」,閱讀新華社發佈的報道,看不出中國最高領導層對中美貿易戰作出表態。不過仔細觀察,似乎還是能看出意識到高科技領域交鋒的佈局。
在這一天的會議上通過了《關於支援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意見》。雖然詳細內容沒有透露,但認為這是加快建設作為國家計劃的雄安新區的指示不會有錯。
半年農田變城市
雄安新區2017年4月在中國最高層領導人的積極推動下敲定。力爭2035年完成,將在北京西南100公里處建設人口200萬的巨大城市。
![]() |
半年前還是田地的雄安,正在建造一座新城 |
當時宣稱這是與鄧小平的深圳、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上海浦東並駕齊驅的「千年大計」,那時有觀點認為,這只不過是提高最高領導人權威的政治宣傳。但是,如今顯而易見的是不僅限於此。
4月,在雄安新區,名為「市民服務中心」的示範基地低調投入運作。已有十多棟設計新穎的建築物拔地而起,具備酒店、超市和餐廳的未來城市的一部分已經亮相。
在這裡,能看出中國的意圖。街頭禁止汽油車通行,停著很多純電動汽車,充電站隨處可見。道路還用於自動駕駛汽車試驗,百度正在測試試製車。
令人吃驚的是,在周圍全是田地的地方,在短短半年裏出現了城市。雄安正是興建一座嶄新的城市,迅速推進純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等新一代技術普及的構想。
如果是在稍早之前,中國或將其作為「強國」的象徵加以宣傳。實際上,在今年春季上映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中,值得向世界誇耀的「國産」技術不斷登場,刺激了國民的自尊心。
重返「韜光養晦」?
但是當美國總統川普瞄準高科技産品實施對華制裁後,情況為之一變。《厲害了我的國》停止上映,國有媒體幾乎不再報道被美國視為眼中釘的産業振興政策「中國製造2025」。
反而改為主張中國距離世界一流國家仍有差距。《科技日報》主編劉亞東在6月下旬發表演講強調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已開發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表示我的國還沒那麼厲害。
鄧小平曾主張採取「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也就是在變強大之前藏起利爪,積蓄力量。中國為了解除美國的警戒心,似乎正在重新採用這一戰略。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全球首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1號(Sputnik-1)」。這令美國深受衝擊,向技術開發投入鉅額預算。之後相繼開發出網際網路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創新性技術,進而在與蘇聯的競爭中取勝。
對於川普來説,中國的崛起與史潑尼克衝擊一樣。不過,川普並未像過去那樣,通過提升本國的技術來戰勝競爭對手,而是選擇通過極力阻止中國發展來保持優勢地位。
可以確定的是即使中國表現出向美國讓步,也不過是在藏起利爪。7月7日美國蘋果公司的前員工涉嫌竊取自動駕駛技術,試圖轉給中國企業而被逮捕。該事件不禁讓人産生這種感覺。
中國在保護智慧財産權方面的確問題多多。但是,美國即便在貿易戰中取勝,也未必能夠在科技戰中取勝,川普應該儘早認識到這一點。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局長 高橋哲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