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搖擺的40年

2018/10/24


       中日兩國締結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於1978年10月23日正式生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紀念該條約簽署40週年,將於10月25~27日訪華,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從友好到摩擦、從對立再到協調……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中日兩國關係的格局也發生了改變。日經中文網帶您回顧中日關係搖擺的40年。

      

在松下幸之助的陪同下參觀松下電器工廠的中國副總理鄧小平(1978年10月)

     

    

      友好

    

      1978年

      主要事件:10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日本援助中國

      名義GDP:日本1.01萬億美元/中國0.22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良好

     

  

      中日兩國在1972年的邦交正常化6年後,於1978年8月簽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0月23日,時任中國副總理的鄧小平出席了在東京舉行的條約批准書的交換儀式。他與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儀式上乾杯。鄧小平訪日期間參觀了新日本製鐵、日産汽車和松下電器産業的工廠,還乘坐了新幹線。日本通過政府開發援助(ODA)向中國提供支援,雙方營造的友好氛圍得以持續。

 

      交流

  

      1984年

      主要事件:3月,日本首相中曾根訪華,確定第2次日元貸款

      名義GDP:日本1.32萬億美元/中國0.32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良好

   

   

      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宣佈了第1次對華日元貸款計劃,1980年代以經濟領域為中心,兩國交流日趨活躍。1984年3月訪華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決定提供約4700億日元的第2次日元貸款。1982年,中日間發生教科書問題,1985年中曾根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雖然也出現了風波,但雙方的交流擴大至地方政府和文化層面。

 


      和解

   

      1992年

      主要事件:10月,日本明仁天皇訪華,表示「(日本)給中國國民帶來深重苦難」

      名義GDP:日本3.91萬億美元/中國0.50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良好

        

   

      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夫婦訪問中國。天皇在晚宴上表示,「曾有一段我國給中國國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幸時期,我對此深感痛心」。這成為象徵中日和解的節點。

 

      摩擦

   

      1998年

      主要事件:11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日

      名義GDP:日本4.03萬億美元/中國1.03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風浪較小

   

   

      1998年11月,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20週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作為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日。在明仁天皇舉辦的晚宴上批評了日本的歷史教育。這次訪日在外交上罕見地被日本定位為「失敗」。在中日之間,有關歷史認識、台灣和安全保障的摩擦加強。

   


      對立

   

      2001年

      主要事件:8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政冷經熱」

      名義GDP:日本4.30萬億美元/中國1.34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惡化

          

       

      2001年8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中國表示,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是美化侵略戰爭的行為,表示反對。之後,小泉每年都參拜靖國神社,2006年在終戰紀念日參拜。2005年中國發生反日遊行。從中日關係來看,政治趨冷,經濟呈現活躍態勢,被稱為「政冷經熱」。

    

      改善

      

      2006年

      主要事件: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建立戰略互惠關係

      名義GDP:日本4.53萬億美元/中國2.77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良好

    

    

      中國摸索改善與日本的關係。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於2006年9月卸任,中國認為安倍晉三繼任首相是一個良機。安倍10月訪問中國,在與中國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行會談時,就建立「戰略互惠關係」達成共識。這是超越「友好」、面向未來探索共同利益的新的外交關係,安倍的這次訪華被稱為「破冰之旅」。

  


      互惠

   

      2008年

      主要事件:5月,胡錦濤訪日,簽署「第四個政治文件」

      名義GDP:日本5.04萬億美元/中國4.60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良好

     

      

      2008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日,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簽署了有關全面推動「戰略互惠關係」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被稱為繼1972年《中日政府聯合聲明》、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1998年《中日聯合宣言》之後的「第四個政治文件」。該聲明對歷史和台灣問題的提及僅為最小限度,還加入了中國高度評價日本戰後和平路線的表述。

    

      逆轉

  

      2010年

      主要事件:9月,中國GDP超過日本,在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等問題上變得強硬

      名義GDP:日本5.70萬億美元/中國6.07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惡化

       

   

      2010年9月,在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海域,中國漁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艇發生衝撞。在漁船船長等人被日方逮捕之後,主張擁有領土主權的中國通過限制稀土對日出口等強硬姿態加以對抗。背景是中國於2010年在國內生産總值(GDP)上反超日本,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自信加強。

   


      最糟糕

    

      2012年

      主要事件:9月,野田政權將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中國稱「侵犯主權」

      名義GDP: 日本6.20萬億美元/中國8.57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惡化

   

   

      日本野田政權2012年9月將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稱「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是對13億中國人民感情的嚴重傷害,是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理的嚴重踐踏。日本政府的‘購島’行為是同維護中日關係大局背道而馳的」。中國各地發生反日遊行,部分人付諸暴力,山東省青島的日資超市遭襲。兩國關係惡化到被稱為「邦交正常化以來最糟糕」。

   

      握手

  

      2014年

      主要事件:11月,安倍與習近平的首次會談

      名義GDP:日本4.85萬億美元/中國10.53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風浪較小

       

     

      2012年11月,當選中國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對日本採取了嚴厲立場。由於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和歷史問題的對立,約3年時間處於無法舉行首腦會談的狀態。2014年以在北京舉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為契機,首腦會談終於實現。雖然相互握手,但表情僵硬。

   


      協調

   

      2018年

      主要事件:9月,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

      名義GDP:日本5.17萬億美元/中國14.09萬億美元

      友好關係: 良好

       

  

      日本首相安倍開始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呼籲「從競爭轉向協調」,2018年9月在俄羅斯遠東海參崴與習近平舉行會談,彰顯出重返「正常軌道」的中日關係。中國之所以積極改善中日關係,是希望在與美國川普政府打貿易戰的背景下,與日本展開合作。領土、歷史問題和安全保障等對立的火種仍未消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佐藤賢、藤川衛、久能弘嗣、加藤皓也、鈴木輝良、矢後衛 採訪·製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