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論(1)無形資産成為財富源泉
2019/03/06
經濟是在不斷進化的。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通過高效率、大批量生産,使經濟水準得到顯著提升,但這種常識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及全球性規模地普及正在被顛覆。財富的源泉不再是物質,而轉移到了數據和知識等無形的資産。經濟已脫離傳統的發展軌道,正在探尋新的未來。什麼是財富?就讓我們打探一下「新經濟」的真相吧。
![]() |
「每月需要500歐元養車,從成本上看並不合算」,居住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30多歲企業經營者傑西·佩拉拉(音譯)一年前賣掉了寶馬牌愛車。他現在出行會乘坐公交車、地鐵、租賃汽車、共用單車等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選擇最佳路線。這項服務的費用是包月499歐元。
「舒適」就是財富
改變佩拉拉生活的是手機APP「Whim」。這項服務始於2017年,赫爾辛基居民每9人就有1人在使用。如果不買車的人增加,消費就會減少,從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迄今為止人們一直將這一觀點當作常識,但佩拉拉認為「不再餘外花錢,生活也會更加便利」,富有感有了切實提升。
實現「舒適出行」,不一定非要擁有一輛車。怎樣的交通工具、在哪、有多少、處於怎樣的狀態,將這些各不相同的無形資訊組合到一起,就誕生了價值。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提出了知識和創意使價值擴大的「收益遞增」理論。這種無形的資産已經成為財富源泉的主角。美國、中國、日本的302家大型企業擁有的專利和軟體等無形資産在2007年超過設備等有形資産,2017年達到4萬億美元,是有形資産的1.5倍。
不賣瓶裝水的自動販賣機
知識和資訊成為價值的土壤,這樣的例子就發生在身邊。2018年11月,日本JR國立站3號站臺上的自動販賣機不再售賣500毫升的瓶裝水,取而代之的是綠茶。取消售賣瓶裝水這一「顛覆常識」的選擇,使該機每個月的銷售額提高了3%。
由經濟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從JR東日本轄區內的自動販賣機上獲取了超過1億項數據,經過分析之後才決定用綠茶取代瓶裝水。不是通過增加設備等實物,僅僅是專家的知識和數據相結合,就誕生出了「詳細掌握顧客喜好」這一價值。
經濟增長本身已經不能再沿著傳統的延長線去思考。
根據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等人的推算,從西元1年到1900年,全球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了11倍,而隨後的將近150年裏擴大了31倍。其原動力就是汽車等物質的大發明。經濟增長率在20世紀下半葉為每年4%,但進入21世紀後降到2%,被稱為「長期停滯」。
增長的時代終結了嗎?網際網路上到處是搜索和SNS(社交網站)等免費服務。市場調查公司美國咨商會(Conference Board)的卡羅爾·科拉德等人認為,在2017年的美國GDP中,對無形資産的投資佔到了12%,但其中有60%不在官方統計的掌握之中。GDP的尺度無法衡量這種沒有價格的富裕。
「沒有國界、沒有形狀的數據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G20有一種共同的危機感。迄今為止,國家制定出衡量物質富裕程度的標準,通過稅制和社會保障來進行財富分配。隨著這種看不見的富裕不斷擴大,「國家」這一框架將從根本上受到動搖。重新把控經濟實態、建立新秩序的時代已經到來。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越匡洋、田中孝幸、石川潤、原田逸策、高見浩輔、松尾洋平、高橋元氣、小野由香子、松本裕子、竹內宏介、安村Sakura執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