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號變遷與時代記憶

2019/04/01


       芹川洋一:日本41日公佈了新年號「令和」,4月過後平成時代(198917~2019430日)就將結束,從5月起使用新年號。新年號是日本自大化(645~650年)算起的第248個年號,日本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即將過去的平成時代到底是怎樣的時代呢?不可否認日本社會發展停滯、災害頻發的事實。很遺憾,似乎只能將這30年概括為日本走下坡路的30年。

 

       不可思議的是,明治(1868~1912年)、大正(1912~1926年)、昭和(1926~1989年)都通過年號形成了時代的印象。儘管沒有合理的解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年號會改變人的心情。此次改元或許會成為走向全新日本的契機。

 

       把時針撥回到30年前。昭和64年(1989年)17日,早上633分昭和天皇駕崩。

 

       日本當時的官房長官小淵惠三在昭和天皇駕崩8小時後的下午236分宣佈「新年號為平成」。

 

 

       在此之前,8名有識之士從下午1時零3分開始舉行「關於年號的懇談會」,從包含「修文」、「正化」等在內的候選方案中選出了平成。

 

       時任官房副長官石原信雄主持了懇談會,他回憶稱「1人選‘修文’,1人選‘正化’,6人選了‘平成’。最後就決定是‘平成’了」。

 

       他還表示,「1988920日,因天皇身體狀況突然惡化,與首相竹下登、官房長官小淵惠三緊急協商時,聽取內政審議室長的場順三的報告,決定年號懇談會就從這三個方案中選出年號」, 「雖然沒有直接説出口,但總覺得應該就是‘平成’」。

 


   

       當時改元問題的實際負責人的場明確表示,提出「平成」的人是已故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山本達郎。

 

       但是現在仍有很多觀點認為「平成」是由陽明學(明代王陽明開創的學派)學者安岡正篤提出的。的確,日本1979年年號法制定後,安岡正篤受到委託討論年號方案,他提出的年號中就有「平成」。雖然基於不採用已故學者方案的方針,「平成」從候選中消失,但之後山本達郎提出的候選方案中也包含「平成」,並最終被竹下登採用。在解讀「竹下語錄」的追蹤採訪竹下的記者當中,這種説法受到廣泛認同。

 

       原本在明治之前的慶應時代改元之際,「平成」曾經被否認掉。森鷗外在《元號考》(注:年號在日語中稱為「元號」)中寫道「菅原修長(注:日本貴族、宮中顧問官)……呈報了(平成方案)」(《鷗外全集第20卷》426頁)。

 

       《元號考》傾注了森鷗外的心血,他在大正年間為應對下一個時代,力爭匯總從大化開始的240多個年號制定的出處和候選年號。這本書是森鷗外未完成的遺稿。關於年號,內容更全面的是森本角藏所著的《日本年號大觀》(1933年),詳細研究了過去的年號。這部850頁的大作已成為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化資料,可以閱覽。

   

       從森鷗外的《元號考》來看,「明治」在江戶時代(1603~1867年)曾8次成為候選年號,在那之前也曾有2次,最終在第11次被採用。「大正」在江戶時代也曾2次成為候選,在南朝方(注:日本的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改元時也曾被提出。

 

       昭和是第一次被提出,不過其出處與明和改元(1764年)相同,都是《尚書·堯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只是引用的文字不同。之前寶歷改元(1751年)之際「明和」也曾被提出。

 

       日本年號研究第一人、京都産業大學名譽教授所功表示,「年號是用文字來表現新時代的希望和理想,不過是選擇與時代相符的文字而已。過去成為候選的年號既有出處也有意義。新年號的出處不應僅限於中國古代典籍,還可以從日本古典中選擇,無需過於拘泥於先例和俗用」。

 

       新年號無需過於在意過去是否成為過候選或被俗用。重點在於作為反映時代的文字是否合適。

 


       説起明治就想到維新,説起大正就聯想到民主和浪漫,説起昭和則想到戰爭和經濟增長。年號讓人回顧起當時的時代。而平成似乎總帶著抹不掉的負面印象。

 

       政治學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御廚貴則有不同看法。

 

       他在224日的BS東視「NIKKEI週日沙龍」節目中表示,「現在出現一種概括,即從單個指標來看並不算好,但是從平成30年整體來看卻出乎意料地不錯。(明仁)天皇也表示平成這個時代與戰爭無關」。

 

       「先有了昭和這個時代,到了平成也一直處於戰後。如果只以平成來概括,戰後已經消失。此次天皇退位使天皇制能動化,年號也能動化。年號成為有意義的記號,能夠區分不同階段」。

 

       的確,此次改元應該會帶來積極意義。

 

       雖然情況不同,不過曾有政治家提倡通過改元來改變對時代的認識。

 

       例如被稱為日本憲政之神的尾崎行雄曾在戰敗後這樣提倡過。

 

       尾崎主張「為了讓不論男女老少還是貴賤賢愚的全體國民都認清戰敗的事實,我認為應該改年號。年號可以帶有‘新生日本第一年’的含義。或者是帶有‘民主主義元年’、‘興國元年’或‘投降2年’等含義」(《尾崎咢堂全集第10卷》195頁)。

 

       毫無疑問,新年號「令和」中傾注著對未來日本的期待。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芹川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