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日本材料還能穩坐泰山嗎?

2019/08/02


      中山淳史:擁有120年歷史的「物理(通信)×數學(電腦)」的企業,為什麼又要涉足化學?

   

      NEC在6月份的股東大會上修改公司章程,在經營範圍中加上了「醫藥」。據稱,將與法國的生物公司合作,利用人工智慧(AI)開展癌症治療藥物的研發與生産。

   

      作為負責人的執行董事藤川修表示「很久以前就針對重大課題確立了解決技術」。

   

      例如,癌細胞的表面通常會出現異常的蛋白質,利用AI對此進行分析,設計出促使體內免疫細胞「以該蛋白質作為標記向癌細胞發動攻擊」的藥物。治療對象將是每一個單獨的患者。

     

 

      這種訂製型(個別化)的治療研究在很久以前就曾盛行過。但迄今為止在實用化方面被認為一直舉步維艱。蛋白質的性質由於患者的不同和病情進展程度而各異,要想根據其排列順序找到出恰當的藥物,理論上需要進行30億個病例的分析和實驗。

      

      在該領域,最近突然出現一股跨行業合作潮流,例如日本中外製藥公司和從事AI研發的Preferred Networks(東京千代田區)開展「化學×數學」式的協作。用電腦模擬來取代由人類所做的試驗的動向從今年起或許將變成「司空見慣的事情」。

     


      即便在眼睛看不到的新藥研發領域,AI也被認為值得關注。例如美國麻薩諸賽州有一家名為Berg的新藥研發創業公司,以腦、胰腺等40種以上的癌細胞和健康細胞為對象,通過分析14萬億項數據,研發出新的抗癌藥物。已經進入到以特定患者為對象的II期臨床試驗階段。

   

      人類首次真正得到的化合物藥品是源自青黴菌的抗生素「盤尼西林」(1928年)。它拯救了許多感染症患者,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從它被開發至今已經過去了91年。人體的生理作用仍有三分之二未被弄清,在這種情況下,將自然界的物質轉變成藥品的合成化學(低分子化學)依舊處於與新藥無緣的狀態。

    

      正因為如此,AI有許多可以大顯身手的領域。就像接連戰勝西洋棋和圍棋高手一樣,在化合物的組合方面AI也有可能找到人類看不到的妙招兒。

    

      不僅僅是藥品,包括原料和材料在內,整個化學領域都有可能誕生新的發明和發現。比如,總部位於中國福建省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這家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新興企業創立於2011年,但只用了8年時間就將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成本同步提升一個數量級,並實現大批量生産。如今在汽車領域,該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産企業。

    

      許多專家認為「這是以某種形式使用了演算法分析和模擬技術的結果」,作為展現AI威力的示例具有深遠意義。該公司的廠區內最近兩、三年陸續建起了新工廠、公司總部、酒店、研發中心,所在的寧德市的面貌也煥然一新,甚至被譽為「下一個深圳」。

   

      需要關注的是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也在支援材料革命。中國的電池目前還主要面向國內,但一旦啟動出口,就有可能成為貿易摩擦的火種。在車載電池領域,中國被認為力爭掌握全球一半的市佔率。

   

      最容易受材料革命影響的當屬日本。在網際網路領域敗給美國、電視機和半導體領域敗給南韓和中國後,日本産業界許多企業都試圖在原料和材料領域尋求生存之路。

   

      「日本今後還能繼續這樣穩坐泰山嗎?」——讓人感到些許不安的事發生在今年5月。日本在用於紙尿布的材料「SPA」領域曾獨佔鰲頭。但大型企業日本觸媒和三洋化成工業卻宣佈經營合併。據兩家公司透露,背後的推手是「中國企業出現迅猛崛起的苗頭」。

   


      在材料工程和新材料探索領域,除了中國外,日本預計還要與谷歌等美國的IT企業群「GAFA」展開競爭。日本企業擁有全球6成以上份額的材料和零部件被認為達到256個領域,但與海外企業的攻防戰正在靜悄悄地展開,不知有多少日本企業目前意識到了這一點。

   

      日本目前或許需要轉變思維方式。首先要清醒的認識到現在的「256」個領域終究都會逐步成為歷史。其次要從現在起,把「應該開發這樣的化合物和材料」作為新的重心,提出多個相關的創意、構想和戰略。無論是中國還是GAFA,估計都在進行同樣的思考。

   

     我們來看一下手邊的平板電腦。筆者所用的蘋果「iPad」在2010年誕生於美國,但被稱為原型的創意早在1972年就由於美國科學家阿倫·凱的論文而廣為人知。

   

      如今已不是從創意到成為現實要花上38年的時代。儘管AI將給化學帶來的新産業格局仍不清晰,但正因為前景不明朗,才需要我們堅定地抱著開創未來的挑戰精神。真心盼望「21世紀的盤尼西林」能誕生在日本。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