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買黃金是對當今貨幣制度的否認?

2019/08/08


  志田富雄:2018年夏季,美國市場的黃金期貨一度跌至1金衡盎司1161美元多(近期合約)。這是因為有觀點認為,如果美國經濟順利復甦、貨幣政策邁向正常化,不會産生利息的黃金的作用將下降。

   

  但是,市場的風向已完全改變。美國金融部門近日時隔10年半進行降息。由於美國總統川普的壓力,市場將進一步降息納入視野。黃金期貨8月5日突破1460美元,創出6年零3個月以來的新高,黃金重新回到表面舞臺。

  

中央銀行的黃金買入量在「尼克森衝擊」以後達到最大規模

      

  中美貿易摩擦日益激烈,大宗商品市場籠罩沉重的氣氛。即使同屬於貴金屬,汽車産業需求較多的白金仍然低迷。本來更高的白金價格開始低於黃金,逆轉幅度擴大至創歷史最大的逾600美元。

    

  推高黃金價格的因素還有更長期的變化。工銀標準銀行(ICBC Standard Bank)的東京分行行長池水雄一自2018年起就表示,「美國利率上升,美元匯率提高,但黃金價格並未暴跌,顯得難以理解」。

    

  其背後存在新興市場國家央行對黃金的「爆買」。

  

  黃金的調查機構世界黃金協會(WGC)最近推算顯示,全球的央行和官方機構2018年凈買入656噸黃金,自1971年美國停止美元與黃金兌換的「尼克森衝擊」以後創出最大規模。2019年1~6月買入逾374噸,全年有望超過700噸。

   

  在黃金市場上,各國央行在1990年代曾是巨大的賣家。對價格徘徊在300美元左右的黃金喪失信心,增持美國國債等的趨勢曾在歐洲擴大。

   

  歐洲中央銀行(ECB)和14個國家的央行為了遏制黃金出售熱潮,1999年簽署了把全年出售量限定在總計400噸以內的協定。

      


      

  2011年以後,各國央行變為每年購買400~600噸黃金的買家,這一變化充滿戲劇性。黃金的礦山産量為每年3千多噸,人類此前産出的數量累計也不到20萬噸。

   

  在增持黃金方面走在前頭的是俄羅斯。俄羅斯明顯減少美國國債的保有額,同時增加了黃金儲備。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世界黃金協會最近歸納的數據顯示,俄羅斯的保有量為2207噸,達到世界第5大規模。目前比俄羅斯擁有更多黃金的國家只有美國(8133噸)、德國(3366噸)、義大利(2451噸)和法國(2436噸)。

   

  俄羅斯解釋稱目的是分散資産,但很多市場相關人士認為,俄方迅速採取行動是為了對抗美國的經濟制裁。

   

  川普政權推出強硬對外政策,不僅帶來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和經濟隱憂這種模糊的黃金價格利多因素,還成為對立國家增加黃金儲備的動機。

    

  中國擁有1926噸黃金,少於俄羅斯。中國宣佈把保有量從600噸增至1054噸是在2009年,自那時起10年裏又增加了8成多。

   

  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長谷川直也認為,「很難想像是對抗美國的舉措。但是,中國為了實施抑制人民幣暴跌的干預舉措等而出售美國國債,將所得資金的一部分用於購買黃金,正在分散儲備資産」。結果,中國保有的美國國債減少,黃金儲備持續增加。  

   

  此外,哈薩克、印度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買入也引人關注。4~6月,波蘭購買100噸黃金。即使是在市場談論「美元獨強」、黃金價格下降的局面下,也發生了把資産從美元向黃金轉移的潮流。

   

  東京海上資産管理的投資本部長平山賢一考慮到歷史性的變化,表示「由於資金的急劇膨脹,貨幣的信用開始出現破綻,導致了對黃金的回歸和虛擬貨幣的崛起」。

   

  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央行的黃金購買多於2018年的是1967年的1404噸。當時處於英鎊危機之中,貨幣危機波及美元,導致了尼克森衝擊。經過半個世紀黃金再次崛起,暗示出難以否認貨幣制度存在動搖的可能性。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論説委員 志田 富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