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稀土看到的世界走向
2019/10/11
多部田俊輔:「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鄧小平1992年曾就稀土如此表示。如果造訪稀土的主産地江西省贛州,與發生稀土對日出口停止的9年前相比,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景。
在贛州,將化學藥品注入埋藏資源的礦山,借此提取稀土的方式是主流。9年前因森林採伐和化學藥品而發紅的山和提取稀土的青白色池子引人關注,但目前已變為柑橘山等綠地。當地居民稱這是因為環境保護而禁止開採,但從中似乎可以看出中國政府「保留資源」的戰略。
![]() |
江西的稀土企業,中國領導人也曾經在此考察 |
填補中國減産空白的是緬甸和美國,但相關礦山有中國的影子。在緬甸,中國企業帶來工人進駐,開採稀土,一部分還涉足提煉。在美國,中國政府旗下的盛和資源控股收購了破産的礦山,重啟了開採,將礦石大量運到中國。
中國在稀土開採量上佔到世界的7成,但在世界範圍內收購稀土權益,還成為世界最大進口國。統計顯示,中國2018年的稀土進口量激增至2017年的近3倍。此外,中國在戰略上將手伸向提煉、加工和高性能磁鐵製造等供應鏈的下游。
另一方面,日本在經歷稀土衝擊之後,來自中國的進口減少,但熟悉危機管理的日本專家概括稱,「日本企業為確保原料,僅採取了在中國設置工廠的應對舉措,依賴中國的情況沒有改變」。美國企業高管指出,「中國並非單純的稀土的資源大國,正在邁向製造大國」。
美國缺乏提煉和加工技術,將稀土礦石出口到中國,另一方面,合金等加工品的大部分依賴從中國進口。美國川普政府無法將稀土納入加徵關稅對象。中國的7月稀土産品對美出口比上年增長2成以上,而來自美國的礦石進口1~7月增加近8成。
稀土不僅應用於世界範圍內需求增加的環保車和醫療器械,在無人機和導彈等武器上,稀土也被視為是必要的。對於在世界上存在爭端的美國來説,稀土是高科技的「肝臟」,觀察中國的磁鐵材料的出口目的地,美國與日德並列,佔據前3。
![]() |
含有稀土的岩石(REUTERS) |
在9年前中日之間的稀土衝擊中「隔岸觀火」的美國也開始著眼與中國的高科技對決而採取行動。美國企業與澳大利亞企業合作,宣佈在美國建設稀土提煉工廠。積極確保高性能磁鐵的技術,中美經濟活動割裂,形成條塊化的「脫鉤」似乎具有現實意味。
「以全球經濟為前提的集中生産的時代終結,經濟和安全保障聯繫起來分散生産的時代啟動」,承擔美國産品生産的台灣企業的高層顯示出悲觀的表情。在中美對立的背景下,日本企業慶幸與中國形成蜜月關係的聲音很多,但如果缺少長期戰略,也無法在新時代生存下去。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 多部田俊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