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日韓關係走向就在這「關鍵的3個月」

2020/02/17


      或許是暴風雨前的平靜。被視為邦交正常化後最糟糕的日韓關係依然波瀾起伏,「關鍵的3個月」正在悄然靠近。吉兇到底如何呢?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南韓總統文在寅(右)舉行會談(2019年12月24日,中國成都,Kyodo)

    

      2019年11月以後,日韓關係進入「管理模式」。

 

      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的失效得以避免(2019年11月)

      兩位首腦時隔1年零3個月舉行正式會談。圍繞出口管理的政府間對話也時隔3年半重啟(2019年12月)

      南韓憲法法院駁回了原慰安婦等提出的要求認定《日韓慰安婦協議》違憲訴訟(2019年12月)

 

      發揮推動作用的是兩位首腦。

 

      在例行國會伊始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施政方針演講中,時隔2年再次提到了與南韓的雙邊關係。

 

      「南韓本來是共用基本價值和戰略利益的最重要鄰國」。


 

      安倍主動加上「本來」二字,顯示出日本對南韓難以消除的不信任感,但也表明了不希望讓鄰國關係進一步惡化的態度。與此同時,南韓總統文在寅也在年初的記者會上暫停了對日批評。

 

      「管理模式」仍在持續

 

     目前在日韓之間,島根縣的「竹島日」儀式(2月22日)、南韓的獨立運動紀念活動時文在寅的演講(3月1日)、日本發佈中學教科書的檢定結果(3月前後)等日程正在臨近。這些事件放在往年會成為導火線,但有分析認為,2020年日韓均處於「管理模式」之下,這些日程將低調度過。

 

      進入2020年後,在日本全國各地的旅遊勝地,南韓遊客正在逐漸恢復。日韓關係終於出現觸底跡象。

 

     但是,隨著春天的到來,不穩的空氣再次開始籠罩日韓。

 

      原因在於,根據南韓大法院(最高法院)的判決,日本企業被命令對二戰期間前勞工給予賠償,在南韓被扣押的日本企業資産被出售和變現的日期定在「春季前後」。

 

      如果日本企業蒙受實際損害,日本政府將不得不進行報復,日韓關係將再次冷卻。還存在深陷泥潭的風險。因此這一時期成為日韓關係之間令人擔憂的「X-Day(某日)」。

      

為了抗議國會議長文喜相有關前勞工問題的法案,南韓民眾在首爾的國會前舉行集會(2019年11月27日,Kyodo)

    

      為了避免X-DAY的到來,南韓國內關於解決前勞工問題的行動、以及兩國間關於出口管理的談判預計將更加頻繁。


 

      南韓方面在保守和革新勢力展開激戰的春季大選結束之前,很難向日本作出讓步。而在日本,東京奧運會閉幕後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的論調、要求安倍在奧運會急流勇退的言論等甚囂塵上。秋季以後的政局有可能充滿變數。

 

      日韓談判的餘地自然被限定在南韓大選投計票的4月15日至東京奧運會開幕的7月24日這3個月之間。

 

      3個前景

  

      今後的前景大體上分為3個。

 

      可以想像得到的是,重視日韓關係的南韓政府內的「外交派」在大選之後推動前勞工問題得到解決,作為交換,日本也撤銷出口管制。

   

文在寅意在將東京奧運會變為南北再次接近的機會(Kyodo)

   

      不過,南韓國會議長主導的法案遭到一部分原告和支援團體的反對。同時,堅持「以被害者為中心」的文在寅的行動也不積極。至少在前勞工問題並未塵埃落定的狀態下,日本政府難以取消出口管理措施,面對日本企業的資産被拍賣也無法視而不見。

 

      日本的真心話是希望在奧運會開幕之前避免最糟糕事態。不僅是日本。文在寅也希望朝鮮突然轉向對話路線,再現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夢想,意在將東京奧運會變為南北再次接近的契機。

 

      據悉,文在寅還在討論奧運會之際親自訪日。南韓要想讓本國最優先的朝鮮問題再次受到國際關注,必須要得到奧運會舉辦國日本的協助。


 

      關係全面改善要等到下一屆政府

  

      在這種情況下,利害關係一致的日韓兩國政府在繼續圍繞前勞工和出口管理展開對話的同時,也有可能推遲資産變現和採取某種措施收拾局面。全面的關係改善將留給「下一個安倍」和「下一個文在寅」,能否完善維持「管理模式」的環境,或將成為具有現實性的前景。

 

      政治是難以預料的。11月的美國總統選舉局勢、朝鮮核問題、美朝談判和中美貿易戰等國際局勢也成為變數。

 

      此外,4~7月的「關鍵3個月」也有可能成為「起死回生的3個月」,上演一齣反轉大戲。不論怎樣,為了迎接波譎雲詭的3個月,從現在起到4月15日,首先為這3個月做好準備將變得十分重要,這一點不言而喻。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峯岸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