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加快歷史進程

2020/06/10


        藤井彰夫:2020年不知不覺中馬上就要過去一半了。雖然有點早,但筆者按自己的看法選出了暫定版的今年十大新聞。具體內容如下表。

 

 

       排在榜首的毫無疑問是全球約700萬人感染、近40萬人死亡的新冠疫情。

 

       筆者想關注的是其後的排名:「陷入自大蕭條以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東京奧運會延期」、「英國脫歐」等,都是大事件。不到半年時間就發生如此多的大事件,今年註定是一個銘刻在歷史上的年份。

 

       以新冠疫情為契機,經濟和社會都在發生巨大變化。但這並非與過去切分,而更像是早已出現的趨勢提前到來。重大事件接連發生,感覺疫情不是改變歷史,而是在加速歷史。

 

       一個明顯現象是經濟和社會的數位化速度加快。由於避免外出,遠端辦公和線上學習一下子得到普及。原本在這股潮流中比較落後的日本,如今也像火山爆發一樣全面鋪開。

 

       「如今是前所未有的非常時期、緊急時期。為什麼學校裏居然沒有危機感」、「沒打算去做(線上學習)就是對學生犯罪」——5月11日,日本文部科學省面向全國的教育委員會召開線上學習説明會。日本文部科學省資訊教育與外國語教育課長高谷浩樹的強烈語氣讓與會者緊張起來。

 

       高谷浩樹一直倡導在學校引入ICT(資訊通信技術),一線的教職員紛紛向他叫苦。即使想引入ICT,也會被上級領導以「無法統一實施」、「不符合傳統規則」等理由阻攔。高谷的上述罕見發言是為了促進管理者的意識改革。

 

       在醫療領域,日本醫師會多年來一直反對放寬網上診療限制,如今在緊急對應中得到允許。6年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稱要親自打破頑固限制,但相關改革一直沒有進展。而疫情開始瓦解頑固的陳規。

 

       金融領域也在不斷前行。中國政府在武漢市解除封城不久的4月下旬就開始進行數位人民幣的實證實驗。美國的星巴克和麥當勞等外資企業也和本地商店一起參加了説明會。儘管提出的引入目標時間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但日本綜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關辰一認為「也有可能提前」。日美歐等也在加速探討引進數位貨幣。

 


 

       由於新冠疫情,工作、娛樂等許多經濟和社會活動轉移到網上。加上高速通信標準5G等技術進步,數位革命的歷史應該會不可逆地向前推進。

 

       與數位化一同加速的是以中美對立為象徵的全球分極化、分裂化。對疫情爆發初期中國的應對和資訊公開持懷疑態度的美國表示要脫離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中國的態度更加強硬。中國同樣以被稱為「戰狼外交」的強硬姿態,在全球維護著本國的防疫策略。在美歐強烈批評的香港政策上也絲毫沒有讓步的跡象。

 

 

       在美國,以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黑人男子死亡的事件為契機,抗議活動不斷擴大,部分演變成了暴亂。疫情導致經濟形勢惡化,民眾的不滿情緒高漲,在這樣的情況下,中美領導人似乎都顯現出本國優先、對外強硬的態度。

 

       「也許會變成G10G11」,530日,美國總統川普提出一個新框架方案,提議將原定於6月下旬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G7峰會)推遲到9月以後舉行,並邀請俄羅斯、南韓、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家參加。

 

       G7誕生於東西冷戰時期的1975年,目的是彰顯石油危機後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團結。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進入21世紀後,中國逐漸崛起,美國的實力開始顯現出陰影。這一問題在2008年雷曼危機發生之後顯露出來,當時誕生了中國等新興國家參加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

 

       而G20也早已陷入功能不全。雖然有觀點認為川普的提議是在為秋季總統大選而作秀,但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以新冷戰為前提編織對華包圍網。

 

       在中美對立的夾縫中,日本外交也面臨著考驗。

 

       「Y·A是誰?」4月上旬,一篇投稿至美國外交雜誌《美國利益》(The American Interest)的題為《對抗性對華戰略的優點》的論文,在外交人士中引發話題。作者署名為縮寫「Y·A」,被認為是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這篇論文的主題思想是「雖然川普政府的對抗性對華政策存在諸多問題,但不希望美國回到把中國視為國際合作對象的歐巴馬時期的政策」。

 

       如果美國推行極端的對華分離政策,將會影響到訪日外國人、供應鏈和消費市場上依賴中國的日本企業。但考慮到日本的安全保障,理想的狀態是,美國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並繼續參與亞洲地區事務。可以預見的是,今後日本不得不選擇美國還是中國的局面將會增加。

 

       疫情之下,全球的數位化和分裂化趨勢加快。尋找新的國際秩序平衡點的混沌狀態估計會持續一段時間。日本同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艱難選擇。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論説委員長 藤井彰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