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失去的20年」
2020/11/25
藤井彰夫:在距今20年前的2000年11月26日,筆者身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首府塔拉哈西。
那天的晚上,州務卿哈里斯宣佈了總統選舉的重新計票結果。共和黨候選人小布希的得票比民主黨候選人高爾多了537票。我從擠滿全世界媒體的新聞發佈會場通過電話迅速發出了新聞。小布希陣營立即宣佈勝利,但對重新計票方法表示不滿的高爾陣營繼續展開法庭大戰。
![]() |
如今,在日本關注今年出現膠著的美國總統選舉,回想起了當時的情況。面對通過法庭大戰抗爭的高爾,共和黨陣營中出現了批評其為「輸不起的人」(Sore Loser)的聲音。到選舉過去1個多月的12月中旬,隨著最高法院裁決禁止重新計票,高爾終於表示「不希望讓國家分裂」,承認了敗選。
2000年兩位候選人的差距微小,小布希借助1個佛羅里達州即實現逆轉。與當時相比,此次拜登贏得多個搖擺州,大選結果似乎難以動搖。但川普仍未認輸。
回顧過去,對美國來説最近20年或許是「失去的20年」。雖然本質與日本泡沫破裂後經濟低迷的「失去的20年」有所不同,但在美國內部,猶如悄然加劇的金屬疲勞那樣的分裂已經難以掩蓋。
![]() |
美國「911」事件(REUTERS) |
20年前的美國處於全盛期。1990年代初期贏得冷戰,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乘上IT革命的浪潮,享受長期繁榮,1998年度時隔28實現財政盈餘。暫時掩蓋那時總統選舉呈現出的國內分裂的是2001年9月11日的「911」事件。
當時筆者身在華盛頓,在上班的車中目擊了因恐怖襲擊而火光沖天的五角大廈。第二天起街頭掛滿星條旗。面對「偷襲珍珠港以來的最大危機」,美國國民團結起來,為掃蕩恐怖分子而向阿富汗派兵,進而發動伊拉克戰爭。
「暫時的團結」因伊拉克戰爭陷入泥潭而瓦解。美國沒能發現作為開戰根據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失去了向世界推廣民主主義這一新保守主義的大義,美國輿論再次分裂。2008年雷曼兄弟銀行破産帶來了全球金融危機,對威信動搖的美國造成進一步打擊。
![]() |
美國雷曼兄弟銀行歐洲總部的牌匾(REUTERS) |
之後上任的首位黑人總統歐巴馬宣稱「讓美國重新團結起來」,但遭遇倡導極端小政府的保守派「茶黨」的抵制,在任期間未能實現團結。
伊拉克戰爭和金融危機在美國國民之間引發了對華盛頓和華爾街精英的反感,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成為給川普帶來勝利的原動力。「歐巴馬政權救濟了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但沒有救助製造業」這一主張吸引了鐵銹地帶(陷入經濟困境的老工業區)的白人勞動者。
讓美國分裂加劇的問題也在20年前萌芽,那就是中國和「GAFA」(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的崛起。
成為中國飛躍的立足點的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鞏固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在不到20年裏成長為能挑戰美國經濟和軍事主導權的力量。如果將中國納入世界貿易體系,遲早改變這一當時的期待似乎過於樂觀。
三菱綜合研究所的推算顯示,隨著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超越美國的時間提前至2027~2028年。
推特等社交網站和科技大型企業GAFA贏家通吃的商業模式給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帶來了巨大變革。
GAFA是數位革命的先驅者,具有提高美國産業競爭力的閃光一面,同時也有作為破壞者威脅現有行業、導致差距擴大的陰暗的一面。社交網站讓個人具有對外發佈資訊的能力,但同時也帶來了謠言擴散導致輿論分裂的副作用。
「美國回來了(America is Back)」,拜登最近與外國首腦通電話時如此表示。這讓我想起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13年剛剛上台後在美國演講時提出的「日本回來了(Japan is Back)」。可能拜登是想強調美國回歸國際合作吧。
![]() |
拜登與川普(REUTERS) |
拜登政府會有什麼不同呢?首先,他應該不會深夜在推特上發佈更換部長或者煽動國民分裂的言論,將回歸傳統型總統風格。
拜登還會推進人才多樣化。副總統將由有印度血統的黑人女性哈里斯擔任,據説,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主要崗位也會起用女性。毫無疑問,拜登政府將會是前所未有的「女性大顯身手的政府」。同時,估計也會起用更多的黑人、拉美裔、亞裔等少數族裔官員。
但是,擔心自己不再是多數派的白人群體將如何接受這一點呢?有傳言稱川普2024年會再次參加總統大選,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分裂的種子依然存在。
拜登會推進民主黨左派支援的政策,比如回歸《巴黎協定》、世界衛生組織(WHO)等,但民主黨記憶體在抵觸情緒的政策可能不會發生變化,比如回歸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民主黨內部失去了打倒川普這一共同目標,也存在發生內訌的風險。
拜登的首要任務是抗疫和重整美國國內分裂的局面。他能否解決早在「川普以前」就已經持續加深了20年的分裂問題呢?在華盛頓度過了近半個世紀的下屆總統究竟有多大才能,讓我們拭目以待。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論説委員長 藤井彰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