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的教訓:應對意料之外的危機
2021/03/11
藤井彰夫:日本乃至世界為之震動的那一天迎來10年。「已經10年了……」、「才剛10年呀!」——也許每個人的感受並不一樣。大地震、海嘯,加上核電站事故,3·11東日本大地震無疑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複合型危機。然而今天,我們在新冠疫情這一新的危機下迎來了大地震10年的重要節點。
![]() |
迎來3·11地震10年的災區各地(2021年3月11日) |
在日本宮城縣的仙台機場,由於地震後發生的海嘯,高達3米的海浪湧入1樓到達大廳,2樓當時成了大量周邊居民的躲避場所。後來,機場成了美軍實施抗震救災行動的「朋友作戰(TOMODACHI作戰)」的基地。
「我來這裡是為了稱讚日本人的偉大精神。」
地震發生5個月後訪問日本的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機場大廳這樣説。
地震後,世界各國對日本人堅強面對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的精神感到震驚。
井然有序地排隊領取救災物資的受災者,以及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們的自發性互幫互助的救災行為贏得廣泛讚譽。
另一方面,針對遲遲不公開核電站事故相關資訊等的日本政府的危機應對措施,以美國為首的各國當時也出現了擔憂的聲音。
大地震給日本提出了諸多課題。包括依賴於核電的能源政策、少子老齡化與人口減少、地方凋敝、政府危機管理體制不健全等等。
10年過去了,儘管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進展,但地震時暴露出來的難題仍沒有得到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又迎來了新冠疫情這場新的考驗。這次也是需要同時應對傳染病蔓延和經濟惡化的複合型危機。
日本此次並未採取封城等強制措施,而是通過戴口罩、勤洗手及避免三密(密閉、密集、密切接觸)等國民自主的行動,將感染人數控制得比歐美好。
不過,日本政府在資訊發佈及突發狀況下的醫療體制等應對危機方面仍存在課題。
3·11大地震後,日本政府在防災方面的應對有了進步,但面對傳染病這一新的威脅卻毫無防備。
2001年美國 「9.11」 恐怖襲擊、2008年雷曼危機、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然後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進入本世紀,世界上接連發生可以稱得上是「預料外」且「百年一遇」的嚴重危機。
危機反覆上演,但每次情況都不一樣。
現在已是不論國家還是國民都要靈活應對「意料之外」的危機的時代。
經歷了3·11大地震的仙台機場正在經受新冠疫情的考驗。機場擴大了台灣及南韓等國際航線,2019年度的旅客人數達到了371萬人,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但2020年度在截至1月的10個月裏,旅客人數僅達到99萬人。
2月,在人流稀少的機場大廳出現了一架鋼琴。這是在地震時因被海嘯淹沒而受損、之後得到修復的「復興鋼琴」。
![]() |
放置在仙台機場大廳的「復興鋼琴」 |
琴聲在沒有人的國際線櫃檯前不時的迴響。鋼琴旁邊有彈奏者手寫的留言:
「正如這架經過很多人之手恢復了原有音色的鋼琴一樣,我們也將在很多人的祝福下,繼續前行。」
3·11東日本大地震已過去10年。希望將當時的悲傷、復興的誓言及教訓告訴下一代,同時下決心面對當下的考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論説委員長 藤井彰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