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再挑戰(中)中國1美分口罩
2021/07/13
「售價在1美分以下,這可不是一般能做到的」,生産一次性口罩的美國Premium PPE公司的銷售高管布蘭特·迪利(Brent Dillie)這樣抱怨。該公司被流入美國市場的低於成本的中國産品擠壓,面臨艱難局面。
![]() |
Premium PPE在新冠疫情後啟動口罩生産(美國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海灘) |
該公司原本銷售電子煙,但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3月改變了業態。當時口罩短缺在美國成為問題,醫務人員甚至將口罩清洗後重新利用。因此,該公司生産的産品非常暢銷。
不過,最近走訪位於南部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海灘(Virginia Beach)的Premium PPE公司的工廠,可見並未運作的設備和庫存堆積如山。據稱,口罩月産量降至400萬~500萬個,僅為頂峰時的1成多。此前曾有最多280人工作,現在已減少至約50人。
Premium PPE生産的口罩箱上印著「MADE IN USA」的大字,以此彰顯出高品質。即便在疫苗已普及的如今,口罩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並沒有多少美國消費者選擇價格高達中國造口罩10倍的産品。
![]() |
中小企業參加的美國口罩製造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全美國沉睡的口罩庫存達到約3億個,各廠商正接連停業。擔任協會會長的布蘭特·迪利強調:「為了應對將來的傳染病,維持美國生産在安全保障方面很重要」,還向拜登政權發出了請求收購庫存等支援的書信。
「就這樣被中國掌握命脈嗎?」「難道不應該在美國製造?」新冠疫情使得美國很多醫療用品依賴中國的情況突顯。在美國政府和國會,不分朝野各黨,危機感迅速提高。
據美國國會調查局的統計數據,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進口的口罩中,中國造佔到最多的72%。醫療一線使用的産品對中國依存度都很高。從價格低廉、難以形成差異化的量産型産品來看,中國如今依然是「世界工廠」。
在新冠疫情有所緩解、出現供過於求的如今的美國,醫療品的自給論已失去1年前的勢頭。如果像口罩那樣面臨中國的傾銷,政府能通過進口限制和修改法律加以對抗,但美國國內企業走向凋敝、出手挽救也為時已晚的情況很多。
在美國,為了不再依賴中國,對於增加美國生産這一問題本身很少存在異議。不過,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將承擔由此産生的成本上升這一聽起來刺耳的討論卻往往被拋在腦後。
關於甚至可以用於戰鬥機的戰略物資「稀土」,美國國防部通過補貼啟動了國內工廠的建設支援。稀土的分離和冶煉工序繁瑣,還會産生環境負荷。進口在經濟方面更為省錢,但安全保障的成本最終將由美國國民承擔。
在美國國會和産業界,提出「這種産品在安保方面重要」、在各方面倡導國産化這一趨勢將擴大。美國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史考特·林西科姆(Scott Lincicome)批評稱「美國向附加值低的産品投入資源不僅是徒勞,還將減少其他更好的投資機會」。
多大程度上在美國國內生産哪些産品?多大程度上允許從國外採購?如何對涉及安保的問題劃線?週詳而冷靜的討論似乎不可或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