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變異看到的「奧密克戎」的真面目
2021/12/16
矢野壽彥:正當世界開始摸索走向「與新冠並存(With Corona)」之路時,新冠病毒的變異毒株「奧密克戎」橫空出世。其傳染性增強和令疫苗效果減弱的可能性令人擔憂,即便如此,這也不一定就意味著它變異成了不利於人類的病毒。
![]() |
在德國柏林排隊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們。在南非等地發現的奧密克戎也在德國等歐洲國家蔓延(REUTERS,11月27日) |
直徑只有萬分之一毫米的新冠病毒是由大約3萬個遺傳資訊構成的不可思議的生命體。它無法像人類一樣修復複製遺傳資訊時産生的錯誤。它將錯誤作為變異而接受,在週而复始的重覆這一過程的同時繁衍子孫後代。變異不是「目的」而是「結果」。這也可以説是進化的證據。
南非最先報告的奧密克戎發現了50多處突變。而且,其中6成突變發生在成為其與人類細胞結合時起到關鍵作用的刺突蛋白上。
病毒學家對奧密克戎的出現表現冷靜,並且認為這在預料之中。現在距離中國武漢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被認為最初發病的時間已過去2年時間。至今,全球已有2億7000萬人感染,疫苗的累計接種次數也超過了80億次。如果按照每人接種2次計算,這意味著地球上大約一半的人已獲得了一定的免疫。在這樣的背景下存活下來的正是奧密克戎變異株。
奧密克戎是「選擇性競爭的贏家」
日本大阪大學特聘教授松浦善治解釋説「大多變異集中在刺突蛋白可能是病毒逃避宿主(人類)免疫、尤其是(通過疫苗建立起來的)中和抗體的結果。如果在生存所必須的部分發生突變,病毒就會滅亡。奧密克戎可以説是新冠病毒選擇性競爭的贏家」。
![]() |
南非最先報告的奧密克戎毒株發現了50多處變異(REUTERS,12月2日,南非) |
奧密克戎並非由引起日本國內「第5波」疫情及以歐洲為中心仍在發威的德爾塔變異毒株進化而來。根據通過基因組分析獲得的數據,從族譜研究新冠病毒進化的瑞士伯爾尼大學的艾瑪·霍克羅夫特(Emma Hodcroft)博士最近在美國《科學》雜誌上表示「(奧密克戎的)原始病毒是從2020年中期開始悄悄進化而來的」。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説明病毒的確很難以對付。
對於揭開奧密克戎的真實面目至關重要的是這種變異毒株所具有的傳染性。日本京都大學的西浦博教授等人根據被認為是奧密克戎流行中心的南非豪登省的觀察數據,推算出實效再生産數(表示平均一人傳染給幾人的數值),並在12月8日的日本厚生勞動省會議上做了彙報。據説得出的實效再生産數是德爾塔變異毒株的4.2倍。不過,需要注意這一數字跟奧密克戎本來的傳染性的區別。
重症化機制尚不明確
新冠與每年冬季流行的季節性流感不同,之所以十分棘手,是因為病毒會深入到部分感染者的呼吸道。雖然病毒本身並不像河豚攜帶的毒素那樣具有毒性,但偶爾會引起被稱為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的免疫過度反應,從而引發嚴重的肺炎等。除了感染原理以外,在醫學上的重症化機制還不太清楚。
![]() |
12月1日,福奇在美國白宮介紹奧密克戎新變異株的感染情況(Getty-Kyodo) |
在南非,奧密克戎以極快的勢頭取代了德爾塔毒株。其他國家也遲早也發生這種變化。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坐鎮美國抗疫團隊的總統首席醫療顧問福奇提出看法稱,從截至目前的病症報告等的分析結果來看,現階段重症化風險不會提高,反而有可能降低。
而且,一般來説,新冠等通過變異來獲得進化的RNA病毒在感染人類的能力提高時,致病性就會降低。從病毒繁衍後代永遠生存下去的意義上來説,把宿主逼到絕境並消滅的做法絕非上策。
如果致病性減弱的奧密克戎毒株成為疫情的主角,那麼新冠病毒就會像已存在的4種冠狀病毒那樣轉變成季節性感冒。全球大流行的疫情可能會走向終結。目前已開始出現這種樂觀的看法。
![]() |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佈原則上暫停外國人新入境的方針(11月29日,首相官邸) |
但是,只要疫情繼續擴大,新的變異毒株誕生的概率就會提高。也可能會發生取代奧密克戎的新毒株的致病性突然增強的情況。
奧密克戎變異株是否會對我們産生不利影響?要做出準確的判斷,還需要一些時間。然後,這一判斷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們「與新冠共存的時代」的防疫對策。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矢野壽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