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日本疫情驟降之謎

日本疫情驟降之謎

2021/11/25

PRINT

新冠病毒

      矢野壽彥:疫情之下,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科學都掌握著它們的未來。我們是否看清了科學的本質,並與之對話呢?

    

      8月中旬以後,日本國內的新冠感染人數就像退潮一般急劇減少。國外媒體對日本接近「0感染」的驟減現象投來了好奇的目光。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學者艾根(Manfred Eigen)半個世紀前提出的「病毒過度變異導致自我毀滅」理論也備受關注。

   

日本的感染人數趨於穩定,鬧市區的人流正在恢復(11月16日,東京都澀谷區)

     

      新冠病毒是以RNA(核糖核酸)為基因的生命體。與DNA不同,在「進化」過程中産生的遺傳資訊複製錯誤很難修復。為了防止斷子絕孫,它們只能反覆發生變異,但每次變異都會發生龐大的錯誤,生存必需的遺傳資訊遭到破壞的風險也會增加。這種基於病毒性質的思想理論引起了一場風波。

 

      這也難怪。新冠大流行已經發生1年半的時間。在日本第5波疫情中,日本宣佈緊急事態宣言産生的「自肅(自我約束)」效果甚微。東京奧運會後,日本政府的分科會在集中對策中要求人流「減少5成」,這一目標同樣沒有實現。儘管如此,對於疫情意料之外的平息,負責新冠對策的科學家們仍然無法解釋原因。

 

      在日本2020年春季的第1波疫情中,沒有發生歐洲那樣的爆發性感染,經過小波高峰後平息。日本固有的感染遏制因素「X因子」成為探究對象,但到底是否存在,還沒有定論。

 

      「防控至上主義」成為不相信科學的溫床

 

      科學本來就是看清歷史和現在,發現自然界普遍規則。其源頭可以追溯到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在17世紀提出的「還原論」。

 

      任何事物都要通過將對象細化來接近真理。如果是物質,要從原子細化為基本粒子,如果是生命,要從細胞細化到基因組。先進行假設,再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在反覆摸索中得出結論,這就是還原論的基本內容。

 

 

      制定疫情對策的主要力量是公共衛生學和傳染病的專家,本應發揮綜合知識優勢的日本學術會議在此次疫情中似乎沒有存在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22
具有一般參考性
 
7
不具有參考價值
 
22
投票總數: 51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