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必達破産留給日本半導體的教訓(上)

2022/03/18


      江口良輔:2012年2月27日,由日本各電機企業旗下的半導體部門合併而成的爾必達記憶體(Elpida Memory)申請適用日本《公司更生法》(相當於申請破産重組)。1980~1990年代席捲世界的半導體存儲晶片DRAM的製造商因此被併入美國大型廠商美光科技的旗下。在該公司經營破産過去10年的如今,日本政府與民間正著手推進半導體産業的重振。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試圖從爾必達破産一事尋找可以為日本重振半導體産業提供的教訓。

       

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適用日本《公司更生法》、舉行記者會的時任爾必達記憶體社長坂本幸雄(2012年2月,東京證券交易所)

          

      「(我們)將投資1500億美元,維持行業領先的技術創新」,2021年,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CEO)桑傑·梅羅特拉(Sanjay Mehrotra)宣佈了之後10年向研發和擴充産能投入1500億美元的計劃。核心之一是原爾必達的基地和人才。

 

      「如果當時生存下來,能在全球展開競爭的記憶體企業有可能誕生在日本」,爾必達破産前擔任社長的坂本幸雄嘆息道。

    

    

      爾必達一度在DRAM領域掌握近2成份額。2006年與台灣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兩家公司提出1.6萬億日元規模的投資計劃,推進了積極舉措,但脆弱的財務基礎拖了後腿。除了行情的劇烈波動之外,當時還接連遭遇雷曼危機、1美元兌約80日元的嚴重日元升值等逆風。凈有息負債2009年一度增至相當於自有資本4倍的近5000億日元。2011年底壓縮至約2900億日元(1.3倍),但政策和金融面的背後支援並未持續。

    

      欠缺長期規劃

 

      爾必達的破産劇反映出的是日本政府與民間難以承受伴隨鉅額投資的持久戰這一局面。開發競爭激烈,製造所需的投資增加至以萬億日元為單位計算,另一方面,行情波動劇烈。如果缺乏肩負投資的企業的巨大規模和政策支援,將不得不退出競爭。

 


      在雷曼危機時,爾必達接受了基於日本《産業活力再生法》的公共資金注入以及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和大型銀行的1100億日元的銀團貸款。但在償還期限臨近的2011年底,作為維持支援的條件,爾必達被迫增強資本。

 

      坂本曾摸索與美光科技展開合作,談判進展順利,但因屬於老友的美光時任CEO史蒂夫·阿普爾頓(SteveAppleton)突然因事故遇難而遭遇挫折。另外,與美國半導體廠商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的合作也不順利,最終無計可施。由於拿不出再融資時間表,爾必達被迫申請適用《公司更生法》。

 

      「為什麼不能等待6個月」,在美光科技完成收購之後,坂本被該公司高管如此質問並因此感到懊悔。

 

      當時全球記憶體市場的風向正在改變。那就是智慧手機需求的擴大。曾是通用産品的DRAM在用於智慧手機之際也需要支援個別的性能參數,提高了附加值。對爾必達來説,這也是移動DRAM的訂單出現增加的時期。到2013年也曾開始能穩定實現盈利。

 

      「(日本的)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並未充分弄清DRAM技術和最終産品的動向」,長期觀察半導體産業的東京理科大學大學院(研究所)教授若林秀樹這樣指出。坂本也強調了面向智慧手機的可能性,但未能充分説服相關人士。

 

      爾必達基礎薄弱的間接原因原本就是日本電機企業缺乏長期規劃而導致的經營判斷的遲緩。由於DRAM業務的苦戰,1999年NEC和日立製作所決定合併相關業務。2003年,三菱電機的業務也合併進來,但市佔率一度低於5%。整合耗費時間,恢復業績也需要時間。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韓SK海力士

   

      與爾必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韓SK海力士。前身海力士由南韓現代集團的半導體部門吸收LG集團的製造公司而成立。雖然因過度負債而陷入經營困難,但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援,推進了重建。因獲得SK Telecom的出資而贏得了投資競爭。2004年與爾必達為同等規模的總市值目前已增至17倍。

    

     

      主導海力士重組和金融機構融資的是南韓政府。政府主導的金融支援後來招致海外的反補貼稅,但在世界市場上生存下來的政策目標並未改變,在雷曼危機後,以韓元貶值為背景,SK海力士提高了競爭力。若林教授指出「留有日美貿易摩擦記憶的日本在産業政策上陷於被動,同時缺乏與金融支援的配合」。

   


      針對南韓、中國大陸及台灣致力於培育國家和地區企業,日本經濟産業省將日本企業投資的不斷縮小列為日本半導體産業落敗原因之一。在2021年底的日本國會上,日本經濟産業相萩生田光一總結稱,「(日本)未能看透全球半導體産業的潮流,並未採取適當且充分的政策措施」。

 

      在各國和地區為半導體産業出台數以萬億日元的援助措施的背景下,日本也轉向了「超出民間業務支援的框架,作為國家事業加以發展」(日本經濟産業省)這一方向。日本政府提出吸引尖端工廠,升級仍具有競爭力的圖像感測器和功率半導體等的工廠,隨著成功吸引台積電(TSMC)在日本建廠,相關努力正在取得成果。

 

      爾必達破産後為中國半導體企業提供經營建議、熟悉海外動向的前社長坂本幸雄仍未解開心中的疑問。他説「南韓和美國分別採取10年和5年跨度的一籃子支援措施。(日本)能否拿著長期發展藍圖提供支援呢?」

  

      觀察全球半導體産業,以投資的膨脹為背景,製造和設計的負責方相互分開的水準分工取得進展。貿易摩擦和嚴重的供不應求也是分工體制産生的副作用。各國和地區開始確保生産基地,投資競爭變得激烈。不過,市場繁榮在達到頂峰之後也會迎來低谷。是否具備在低谷之中維持産業的思想準備?爾必達的失敗正在提出這樣的疑問。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江口良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