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體系3.0」的腳步聲

2022/03/30


       瀧田洋一:全球化的旗手提及了全球主義(globalism)的「終止符」。他是美國資産投資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Inc,也稱黑岩)的首席執行官(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2022年2月26日成為岔路口。

    

      在這一天,歐美6國和歐盟(EU)針對將俄羅斯剔除出國際金融體系達成協定。將俄羅斯的銀行排除在國際匯款網之外,並開始凍結俄羅斯持有的外匯儲備。

 

      美國方面由財政部副部長瓦利·阿德耶莫和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達利普·辛格、歐洲方面由德國財政部副部長Joerg Kukies這3人制定和推進了強硬政策。

 

       由於三個人都熟悉金融的表裏,制裁擊中要害。相當於外匯儲備一半的約35萬億日元被凍結的俄羅斯政府在外幣計價國債的本息償還上感到頭疼。

 

       將美元用作武器,正是所謂的金融戰爭。安全性高,富於流動性。金融相關人士認為,這樣的美元的作用以凍結外匯儲備為契機明顯改變。

 

 

       「布雷頓森林體系3.0」,瑞信銀行的利率戰略負責人Zoltan Pozsar如此稱呼新的世界。

 

       以可兌換黃金的美元為核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貨幣機制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體系」。由於1971年的尼克森衝擊,美元停止了與黃金的兌換。被從黃金這一制約中解放出來的美國提高了經濟運作的自由度。

 

       美國維持經常項目收支的逆差,但由於美元屬於軸心貨幣,由於海外企業買入美國國債這一形式,資金自動流回美國。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2.0」的關鍵。

 

       冷戰終結後,在美國主導的世界裏,供應能力持續增加,通貨膨脹得到抑制,另一方面,美元注入的天花板消除。因此,資金對商品的比重明顯提高。世界的各個地方不斷上演泡沫的膨脹和破裂。

 


    

        在2008年的雷曼危機中,這一機制的基礎被掏空。在緊要關頭,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買入美國國債等資産,推動世界重回增長軌道。

 

        但到2020年,新冠疫情襲擊世界。美國等以更大規模實施了雷曼危機後的對策,這次也成功度過了危機。防止了大蕭條。但是,有些情況有所不同。那就是冷戰後的世界本應被抑制的通貨膨脹再次出現。在此情況下,出現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

 

         作為制裁,禁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成為課題,在此背景下,「布雷頓森林體系3.0」的大幕正在拉開。擔心美國沒收美元資産的國家將尋找替代美元的資産。瑞信銀行的利率戰略負責人Zoltan Pozsar認為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作用提升。

 

        資源和食品等國際大宗商品還面臨俄羅斯的供應中斷的風險。俄羅斯佔世界原油産量的12%,份額居第3位。佔天然氣的17%,排在第2位,而小麥則以18%排在第2位。

 

美元紙幣(資料,REUTERS)

 

        日本瑞穗研究技術(Mizuho Research & Technologies)的估算認為,如果俄羅斯産能源的供應中斷,從對俄羅斯的依存度高的歐洲來看,2022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將比上年下降0.2%,出現負增長。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也將降至約1%。另一方面,俄羅斯將出現25%的負增長,遭受毀滅性打擊。

    

       對俄制裁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政策。作為代價,俄羅斯産商品的供應將減少。結果,俄羅斯以外國家生産的商品將獲得溢價。對美元的信賴減弱,也將被轉嫁到商品價格的溢價上。

 

        結果,將發生從資源進口國到出口國的鉅額的財富轉移。在土耳其和印度等非資源型國家,通貨膨脹和資本外流的壓力加強,有可能招致政局動盪。

 

       不容忽視的是圍繞主導權形成對立的中美的處境。美國是能源和食品的凈出口國。截至烏克蘭爆發戰爭前的2021年10~12月,日本蒙受了9.4萬億日元的交易損失,但美國獲得0.6萬億日元的交易利得。與日歐相比,美國有能力應付商品作用提升的世界。

 


   

       中國是資源進口國,但能源自給率達到約8成,而穀物自給率超過9成。借助價格管制和儲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對國民生活的影響。同時從失去出口目的地的俄羅斯低價購買資源和食品,能夠保護自己免受全球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

 

        中國將推動新興市場國家使用人民幣,使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另一方面,美國以反對專製作為旗幟,正在加強攜手同盟國,以技術和金融作為主戰場對抗中國的態勢。

     

        相對於美元,商品存在供應制約這一天花板,「布雷頓森林體系3.0」令人預感到低增長和通貨膨脹的時代。可以想像投資和需求的冷卻,但也存在例外。

    

         其一是歐盟(EU)提議的「烏克蘭團結信託基金」。目前,將支援生活必需品,而在停戰後,將用於基礎設施的復興投資。後者或將帶來大規模的有效需求。

     

        另一個是西歐各國的國防費用的增加。德國將國防費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提高至2%就是典型。大規模的國防相關投資有可能誘發新的技術創新。

     

       加深參與中國和俄羅斯事務,推動所謂市場化和民主化——這種路線已經破産。經濟和金融都將以新的「鐵幕」為前提産生變化。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特任編輯委員 瀧田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