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衝擊50年(3)日元實力回到48年前
2021/08/17
在疫情衝擊導致匯率行情波動的2020年3月,在大型石油批發商出光興産負責資金管理的長克重多次進行外匯預約的匯率檢查(rate check)。長克重説「希望盡可能地排除風險」,預約了全部進口所需的外匯。
冶煉以美元採購的原油,以日元銷售,如果出現日元兌美元貶值,購買力將下降,負擔不得不轉嫁給消費者。
日元貶值在燃料進口方面不利
戰後固定為1美元兌360日元的日元匯率以尼「克松衝擊」為契機,轉向了浮動匯率制。截至2011年創出75.32日元這一最高點的長期日元升值成為在出口主導下增長的日本經濟的沉重負擔。
最近情況發生改變。日本企業將生産基地轉移到海外,來自日本國內的出口減少。另一方面,日本的化石燃料進口膨脹至每年17萬億日元規模,貿易收支出現逆差。與促進出口的效果相比,日元貶值導致進口成本上升的弊端變得突出。
![]() |
對日本經濟來説,日元貶值是否有利?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通過2015年的投入産出表等進行分析,發現不利更為明顯。對比「以外匯計價出口商品的日元換算額增加、銷售額增加的積極效果」和「進口産品漲價、成本增加的消極效果」,如果日元對美元貶值10%,與日本國內産值相比,不利高出0.5%。
即使描繪隨著去碳化和數位化轉型推進、進出口結構發生改變的2050年的日本經濟,結果也如出一轍。根據「能源變為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的進口減少近8成」、「共用經濟普及、所需乘用車降至10分之1」等設想,如果出現10%的日元貶值,在全部産業,消極效果高出0.4%。
降低的購買力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員小林辰男認為,即使日本的化石燃料的進口減少,但日元貶值的消極效果並未減弱,原因是「海外的軟體、雲平臺和電子商務等服務和資訊通信設備的進口增加」,體現出數位化遲緩的日本經濟的實際情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