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幕後走到臺前的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2023/08/24
![]() |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Reuters) |
中山淳史:創立全球第一大半導體代工企業台積電(TSMC)的張忠謀出現在幕前的機會增加。
此前出版的張忠謀自傳,今年年內還將推出續集。已出版的自傳講述了張忠謀從1931年出生到1964年獲得博士學位的經歷,據説續集將詳細講述台積電成立以後的故事。
生於中國大陸,在美國作為技術人員取得成就的張忠謀今年已經92歲了。隨著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安德魯·格羅夫(Andrew Grove)等活躍在半導體行業興起期的技術人員、經營者相繼去世,張忠謀成了同時代的最後一人,且可謂是現今仍活躍在行業內的傳奇人物。
不過,自1987年創立台積電以來,張忠謀一直是「幕後人」,極少積極露面。
![]() |
已出版的張忠謀自傳 |
那麼,張忠謀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更多地拋頭露面呢?原因可能在於除了想把自己的足跡留給後世之外,台積電所處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地緣政治風險增加的情況下,台積電被迫採取將尖端半導體製造工廠分散于日美歐等前所未有的應對措施。
美國政府和客戶企業的強烈要求也是背景原因之一。如果出現海峽兩岸發生戰爭,或者周邊海域封鎖等情況,被稱為「世界半導體工廠」台灣的供應鏈將陷入癱瘓。
這是全世界第一次震驚于這樣的風險。對於台積電來説,意識到以「幕後人」形式便能夠在台灣完成經營的時代已經結束,也僅僅是最近1、2年的事情。
雖然並非台積電積極尋求,但歐美和日本積極的招商引資,使全世界將目光都投向台積電和張忠謀。
「半導體行業巨人的畢生事業處於技術冷戰的中心」,8月6日版美國《紐約時報》以這樣的標題刊發專輯,提及自傳出版,指出張忠謀已經無法再生活在(眾人看不到的)幕後。
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關於對華投資限制的行政命令,美國再次加強了嚴厲打擊半導體、人工智慧(AI)技術流向中國的態度。
這就是所謂的「小院高牆」策略,僅針對小範圍領域,面向中國圍起高牆。從蔭蔽中走出來的張忠謀不得不成為「陽光強烈的小院子裏的居民」。
![]() |
不過,張忠謀身上值得令人關注的,不單是圍繞地緣政治和安全保障相關問題。重要的是,他作為跨國經營者具有什麼意義,以及他對半導體行業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筆者在美國波士頓見到了《晶片戰爭》的作者,與張忠謀數次見面的美國塔夫茨大學副教授克里斯·米勒。他認為:「作為一位發明家,張忠謀是一位可以跟已故的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相提並論的經營者」。
的確,張忠謀尤其是一位發明家,特別是作為劃時代經營模式的先驅者存在。賈伯斯因其在90年代至2000年間將蘋果公司的智慧手機和電腦業務供應鏈進行水準整合的業績而出名。
而張忠謀提出了將半導體的設計和製造分離的想法,具體實施是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對此正確的理解是,這是張忠謀基於在曾經世界排名第2的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時的經驗而産生的壯大構想。説賈伯斯學習了張忠謀的方法也許更準確。
值得給予張忠謀評價的另外一點是他大力培育了客戶。不管是蘋果 的iPhone處理器,還是英偉達的AI用圖像處理半導體(GPU)都是由台積電量産。張忠謀已經預測到,設計公司與製造公司間的乘積效應會催生出不斷變大的迴圈。
![]() |
比如,從iPhone上市的2007年到2022年15年間,蘋果銷售額增至16.4倍,台積電也增至7.7倍。在AI用晶片上一家獨大的英偉達也增長迅速。如果沒有台積電,其有可能一直在初創企業階段停滯不前,無法取得如今的地位。
能給日本IT和半導體産業帶來的教訓很多。張忠謀從近50年之前就在國際分工中看到了勝算,而日本電子産業一直沒有擺脫封閉、僵硬的行業結構,很多企業迎來了很長的低迷期。
![]() |
結果,半導體和IT産業的勝者是台積電、蘋果及英偉達的模式,人們意識到差距一旦産生將難以輕鬆挽回。張忠謀恐怕也知道半導體和AI産業容易出現勝者恒勝的「滯後效應」現象。
在全球化發生改變的背景下,經營的本質仍沒有改變。要有俯瞰世界的構想力和自己變強的同時也使他人強大的思維高度。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