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診斷(1)已淪為廢柴國家?

2024/01/05


        2024年已拉開帷幕。曾經的經濟大國日本在世界上的排名下降,物價漲不起來的通貨緊縮體質使得「腰腿」衰弱。日本已淪為「廢柴國家」了嗎?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對日本的現狀實施了仔細的「體檢」。

      

01  睡眠不足的日本,成果難以擴大

      

      在昭和時代,日本曾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24小時戰鬥嗎?」——日本的一則健康飲料廣告(CM)裏這樣提問道。借助人們廢寢忘食地努力工作,日本曾實現了增長。

      

      但如今,在名義GDP(國內生産總值)方面,日本只能對領先的美國和中國望而興嘆。甚至快被德國趕超,跌落到第4位。日本國民的每人平均GDP在2022年為3.4萬美元,也掉至世界第32位,在七國集團(G7)中墊底。

       

日本的名義GDP即將跌至世界第4位

    

日本的勞動生産率也落後於其他G7國家

 

      日本的勞動生産率在截至2022年的30年裏也僅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拋下睡眠不足的日本人,其他G7國家的生産率提高到了2~3倍。

 

02  為追求「便宜」而減肥,但脂肪不斷積聚

 

      通貨緊縮的常態帶來了「廉價的日本」。不惜代價壓低價格,造成了企業的體力(盈利能力)衰退的惡性循環。

   


      觀察日本的麥當勞巨無霸漢堡(Big Mac)的價格。1989年為370日元。將其他國家的價格按當時匯率換算成日元的話,高於日本的國家只有丹麥和瑞典等極少數國家。現在日本的價格為450日元,而瑞士則需要支付2倍以上的約1100日元才能吃到。

    

        

      日本通過過度的減肥減少了肌肉,但債務卻像難以減少的內臟脂肪一樣持續積累。回過神來,國家的財政已經債臺高築。日本的一般政府債務餘額與GDP之比以1990年代後期的金融危機為轉捩點不斷膨脹,現在已經超過了250%,在G7中處於最糟糕的水準。

    

03  衰老的「昭和遺産」

   

      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不斷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的抗老化(anti-aging)也是一大課題。雖然新幹線和城市鐵路等大動脈能夠維持較高的收益能力,但地方的「毛細血管」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堵塞」的情況逐漸加劇。

   

      日本很多的道路都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到2040年,預計約75%的路橋和約53%的隧道的使用年限都會超過50年。

   

      無法使用的道路和老舊橋樑很難簡單地延長壽命。日本必須重新討論符合時代要求的交通網路。

    

基礎設施老化程度

  

04  社會也在變老

   

      1991年,在日本總人口中,作為主要勞動力的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佔比為69.8%。這一比例在2022年下降到58.4%,同樣在G7中墊底。較中國和南韓還低10個百分點以上。

  


      2022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已高達29.9%,僅次於摩納哥,排在世界第2位。日本的老齡化速度從全球來看也處於明顯較快的水準。

        

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排在G7末位

05  日本有採取體制改革的決心嗎?

    

      日本是否存在不甘於現狀、採取行動扭轉局面的意願呢?本該反映一國體制改革決心的老百姓的參政情況令人擔憂。

  

      從民主多樣性研究所(V-Dem Institute)的「參與型民主主義」成熟度指標來看,日本在G7中最低。肩負著下一代重任的20多歲人群的眾議院選舉投票率在昭和時代後期達到6成,進入平成時代以後,這一比例下降到30%多。最近的2021年為36.5%,遠低於55.9%的總體投票率。

    

  

06 企業為日本扭轉局面積蓄力量

   

      日本也出現了讓局面發生反轉的積極跡象。

   

      2023年度上半年民間企業(不含金融和保險企業)的經常利潤超過了55萬億日元。高於創下歷史新高的2022年度同期。2022年度企業的現金和存款增至339萬億日元,達到1989年度的近兩倍。

    

      日本必須採取的態度是,將積累的力量投入到研究開發和設備投資上,從而帶動增長。

  

   

       日本要想東山再起,也許需要動大手術。可能還需要進行伴隨著痛苦的康復訓練。即便如此,日本仍具備潛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