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創新高,但不能飄  

2024/03/06


      小竹洋之:2月22日,日經平均指數時隔34年創出新高的這一天之後,日本的氛圍就好像脫了胎,換了骨一樣。雖説不上陶醉,但總感覺有點飄了。

 

      企業盈利能力和經營效率提高,能得到全世界投資者的一定好評是令人欣喜的。工資和物價的上漲也出現良性循環的跡象,日本確實正在抓住走出泡沫崩潰後長期經濟停滯的機會。

 

      即便如此,對依然保持原狀的傳統企業諷刺為「日本傳統型企業(JTC,Japanese Traditional Company)」。國內生産總值(GDP)倒退到世界第四的現實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改變的。

 

      拉動日本股價上漲的仍是美國。在人工智慧(AI)浪潮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的降息預期下,資金的奔流蘊含著危機,美國著名投資家巴菲特稱之為「賭博式的」。

 

      日本股因為相對低估而投資魅力大增,海外資金流入把股價推高到日本經濟實力之上的水準。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説:「一個大個子外國人進入日本的小浴缸,與其他國家相比,洗澡水水位也上升了」。

 

 

      在「失去的30年」中,日本曾多次為虛假的黎明而哭泣。希望日本不要錯過這次良機,邁出「重新奪回的30年」的第一步。我覺得「日本傳統型企業」 需要洗刷污名。在股價上漲的推動下,應該加快伴有陣痛的改革。

 

      作為日本經濟專家而為人所知的美國記者理查德·卡茨最近訪問東京時説:「很難説日本已經恢復。股價上漲主要是回購股票和工資抑制帶來的,並不是經濟恢復的證明」。

 

      他在近期的著作《賭上日本經濟未來的戰爭》中指出,失去活力的傳統大企業是真正的病灶。因此,政策層面應該支援那些像敏捷的羚羊一樣的創業者,促進産業的新陳代謝和勞動力的移動。

 

      日本反映經濟活力的開業率和停業率,在和其他國家比較時會發現不是很好。這也是GDP及生産效率增長緩慢的原因。充分利用電商交易等創新(技術革新)及年輕人意識變化帶來的創業意願高漲,致力於改變阻礙傳統型企業淘汰的日本型資本主義是理所當然的。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寺澤達也(前經濟産業審議官)也對企業的奮發圖強充滿期待,表示「導致經濟停滯的日本政府的責任十分重大。曾在行政上獨當一面的我也深切體會到了這種責任。但低迷也有企業的原因。仍保留著昭和文化的組織大多缺乏決策速度和戰略性構想。而且在體制上傾向於迴避風險和平衡收縮,沒能很好地適應全球化、網路化、金融科技化」。

 

      自2019年起,寺澤達也召集同樣擁有問題意識的學者,持續開展了探索日本企業失敗本質的項目。經營模式和人才劣化、業務的選擇和集中進程遲緩、對國際推廣持消極態度……。「日本傳統型企業」存在的多項弱點在討論過程中浮出水面。

 


   

      早稻田大學教授淺羽茂的研究很讓人深思。他在對比市值前100名企業的創立年限之後發現,在美國,不僅是創立50年以內的企業,就連超過100年的企業也擁有很高的存在感。淺羽茂教授認為,日本和美國在增長實力上的差距不僅僅來自於創辦企業的多寡,而且某種程度上來自於傳統大企業生産效率的高低。

 

      淺羽茂教授和神奈川大學副教授枝村一磨共同驗證了上世紀80年代到2010年代之間在日本出現的産品創新的實際情況。從品類數量來看,對已有産品的改進超過8成,出貨額比例超過9成,均大幅高於新産品開發。由此可見,日本需要比美國更為重視提高傳統大企業的活力。

  

(資料圖)

 

      寺澤和淺羽共同強調的是,傳統大企業抓在手中的人才、技術、資金等的「釋放(Unleash)」。卡茨形容「日本傳統型企業」的沉睡資源「就像休耕農田一樣」,如果不能有效利用這些資源,還不如交給公司內外部的開拓新疆域的瞪羚企業。

  

      日本政府和央行過多地使用了財政刺激措施和貨幣寬鬆政策,將其作為只用來減少疼痛的「嗎啡」,而不是使日本經濟的手術更加順利的「麻醉劑」。與其幫助沒有遠見卻繼續佔坑的僵屍企業毫不費力地延長壽命,還不如向AI、量子、綠色技術等進行戰略投資和轉移勞動力,現在到了真正實幹的時候了。

  

      美國社會學家傅高義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在闡述日本戰後復興秘訣的同時,還提到了美國學習這些經驗時面臨的風險。包括(1)壓抑個性和創造性;(2)冷淡對待異己和少數派;(3)跳槽和離婚導致的苦難;(4)排斥外國産品和人才的愛國主義;(5)尋求完全達成共識而導致僵局。

  

      對日本人來説,這些指摘現在聽起來仍然令人難受。日本要實現重生,需要的不僅僅是企業的變革。可能還需要與廣義上的「日本傳統型企業」的糟粕部分訣別。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小竹洋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