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改革與國家命運
2013/11/27
![]() |
根據閉幕後發佈的公報,難以立即判斷改革是否將加速。公報表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決定性」是語義最為強烈的表述,顯示了改革決心。另一方面則表示「公有制為主體」,明確顯示了拒絕民營企業主導的經濟。
坐在中間的朱鎔基
對於模糊的表述,市場感到失望。在三中全會開幕的半個月前,朱鎔基有了行動。10月23日,在舉行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的釣魚臺國賓館裏的會場,中國黨和政府的要人于相繼前來。
在2003年之前曾在5年裏擔任總理的朱鎔基曾推進國有企業、金融和政府機構3大領域的改革,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10年後中國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打下了基礎。由於不惜與政敵發生摩擦的果斷,朱鎔基被稱為「鐵腕」總理。同時還以清廉的政治形象而聞名,稱得上中國改革的象徵。
「政左經右」?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現政權的特徵,就是「政左經右」。本應該以經濟為核心展開磋商的三中全會也反映了這一局面,因此社會問題也成為了議題。為了加強社會管理提出了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方針。
在這種背景下,以朱鎔基為中心召集的會議有哪些意義呢?在名義上,這是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的會議。畢業於該大學的朱鎔基擔任該委員會的名譽主席。因此清華大學僅在網際網路上輕描淡寫地稱「朱鎔基和王岐山會見了顧問委員會委員」。
但是,即使是看起來與往年相同的會議,由於時期敏感,也帶有特殊的含義。媒體也敏感察覺到了這一點。香港媒體《文匯報》認為在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的這一時間,朱鎔基和溫家寶出現在公眾視野,為新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
即使尋求鞏固權力,加強控制力度,中國也無法回到毛澤東時代。掌握國家命運的是經濟改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