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沙特動搖美元地位?

2013/12/05



     連結:

    美國接受中美「G2論」?

   人民幣自由化進入視線

   人民幣成為世界第八大外匯交易貨幣

   G20峰會:新興經濟體圍堵美國?
     有人稱美元的信用下降是「有意而為之」。經常會由於某一事件而泛起的波瀾,最終全都像潮水退去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騷動過後,一切都回歸原樣。至少表面上如此。

     但小的懷疑只要日積月累,也有一天會導致信用崩潰。就如同在拳擊中接連受到重擊一樣。而此次向美國打出組合拳的則是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在確保美元基礎貨幣地位問題上,這兩個國家顯得至關重要。

     沙特的失望

     「如果不是厚顏無恥到如此地步,我們也就當場鬧劇看過去了」。沙特王室實力派人物、前駐美大使圖爾基•費薩爾極盡諷刺地批評了美國對敘利亞采取的政策。

     面對被認為使用了化學武器的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美國的軍事打擊計劃中途擱淺。沙特對此強烈不滿。因為沙特希望推翻阿薩德政權,在敘利亞內戰中也一直支援反對派。

     沙特希望推翻阿薩德政權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來自伊朗。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是伊朗為數不多的盟友之一,雙方在宗教上同屬什葉派穆斯林。而遜尼派穆斯林的盟主沙特與伊朗一向不和,對伊朗擴大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非常警惕。

     而恰好在這個時候,伊朗和美國在核問題上取得突破,時隔35年又突然迅速接近。沙特自建國以來80多年一直與美國保持緊密關係,因此其失望情緒與危機感自然不同尋常。上個月沙特拒絕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席位,其中也包含著對美國的抗議。

     圍繞核開發問題,伊美兩國的談判前景尚不明朗,但是卻已經給美國和沙特的關係留下了嚴重創傷。

     原油與美元

     然而,在金融相關人士的眼裏,沙特還在實施另一番「抗議行動」。據路透社等報道,同樣是是前駐美大使、領導沙特情報機構的班達爾王子面對歐洲外交人士,對美國在敘利亞、伊朗問題上採取的政策表示強烈憤怒,甚至宣稱與美國的關係有可能發生「重大轉變(major shift)」。

     在市場人士的眼裏肯定不會放過「重大轉變」中所包含的「美元」這一因素。

     在全球,原油無論是定價還是交易都以美元結算。因此全球需要原油的國家和企業都使用美元。儘管在上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指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崩潰後美元失去了黃金這一後盾,但仍繼續維持基礎貨幣的地位,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原油的美元結算。而沙特在這其中又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沙特通過石油出口,不僅獲得了大量按美元結算的收入,還同時將其直接投資到美國,在沙特7000億美元的對外凈資産中,大部分都投資購買了美國國債。

     作為中東的盟主,沙特的一系列行為準則還同時成為其他中東産油國的「指針」,這使得沙烏地為美國經濟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美元的基礎貨幣地位成為美國繁榮的推動力,而按美元結算的原油交易則是其重要支柱。

     正因為如此,美國的競爭對手們對美元所享受的特權耿耿於懷,一直在設法切斷原油與美元的聯繫。

     在薩達姆執政時,伊拉克曾償試對原油交易採用歐元結算,伊朗也建立獨自的原油市場,提出了用歐元結算的交易構想。俄羅斯總統普丁則渴望在原油和天然氣交易中以盧布結算。

     沙特表示要擺脫美元的舉動即便只是一個小小的威脅,在俄羅斯看來也是一個可以暗自竊喜的材料。俄國營電視臺俄羅斯之聲評價稱:「如果全球原油交易中看不到美元,估計美元就將失去作為基礎貨幣的地位」。

     關於沙特石油收入的投資去向,俄羅斯之聲稱比較現實的看法是「不會冒險一口氣賣掉美國國債」,同時分析認為「沙特開始逐步分散外匯儲備,很可能增加對中國和歐洲的資産投資」。還預測稱「從長遠來看,肯定會對美元造成打擊」。

    強勢的「追逐者」

    俄羅斯提到中國,這其中也意味深長。中國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原油進口量預計最快將在今年超過美國,原油進口總量方面也將逐漸從美國手中奪走第一的寶座。如果成為大客戶的中國希望在購買原油時用人民幣代替美元進行結算,産油國或許無法置之不理。美國智囊機構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分析稱「原油將成為把人民幣推升至國際貨幣地位的主要原因」。


        未完接下頁




    當然,前提是中國廢除對資本流通的限制,使人民幣可以自由交易。匯豐銀行認為這一基礎最早將在2017年建立。以美國基金為首的投資者已經迫不及待,正通過購買大企業的商業票據和定期存貸款等形式擴大對人民幣的投資。在外匯市場上,人民幣交易已經超過了韓元,成為全球第8種主要貨幣。

    從匯率來看,過去10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漲了近4成,不少觀點認為,今後中國政府將繼續允許人民幣緩慢升值。而市場對於其升值的期待,也將對人民幣在貿易、結算和儲備貨幣方面確立國際地位起到推動作用。

    從貨幣的3大職能,即「價值尺度」、「價值貯藏」和「交換媒介」來看,目前人民幣無論在哪一方面都還與美元存在較大差距,但是這一差距的確在逐漸縮小。

     追趕的一方往往會顯露出強勢的姿態。中國新華社在10月的一篇題為《美國財政失靈證明應有一個「去美國化」世界》的社評中呼籲全球有必要去美元化。同時指出,要創造、引進新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取代美元的主導地位。

     大勢所趨?

     發佈上述社論的直接契機是美國朝野兩黨在財政問題上的對立。因為美國國內的政治鬥爭,美國政府和議會對很可能導致全球嚴重混亂的美國債務違約風險坐視不管。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持有美國近1萬3000億美元國債的中國無法對美國的不負責態度置之不理。

     「即便如此,‘去美元化’的情況也不會真的發生」。在美國國內不以為然的聲音仍不在少數。

     經常被引用的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外匯儲備統計數據。該項統計顯示,最近,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所佔的比例約為62%,遠遠高於第2位的歐元(24%)。

     不過,人們卻忽略了在2005年美元所佔比重約為67%,2000年為71%的事實。可以説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正在逐漸被蠶食。

 
     還有另外一組值得關注的數字。那就是美國財政部統計的通過海外政府機構和民間流入、流出美國國債的資金。該統計數據的波動較大(如圖),過去幾年,從國外流入美國國債的資金呈減少趨勢。除了受到利率形勢的影響外,不少專家認為這顯示出淡淡的「去美元化」的跡象。

     就在這個時候,被視為美元的守護者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誕生了新的掌門人,積極寬鬆派的副主席珍妮特•葉倫將接任新一屆主席。知名貨幣基金管理公司Merk Investments總裁阿克塞爾•默克表示「在重視就業的葉倫的領導下,未來美元只可能走向疲軟」。

     貨幣的價值由其與他貨幣的相對關係決定,也受到眼下經濟和物價形勢的左右。然而默克所關注的是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美元的購買力將下滑。今年是美聯儲成立100週年。在此期間「增發紙幣」使美元的購買力蒸發了約95%,默克認為在葉倫體制下,這一傾向將會越發明顯。這樣一來,美元的匯率和信用都將不可避免地走向長期下滑。

     美國的王牌

     而頁岩氣革命帶來的美國原油增産則成了一張「金卡」。不少觀點指出,如果美國的原油自給率提高,中東地區的戰略重要性將會下降,美國對其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干預也會減少。但不容忽視的是,這也可能影響到經濟或金融層面。

     目前,佔美國經常貿易赤字一半左右的原油貿易赤字呈減少趨勢,這為改善其經常收支做出了貢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梅爾策教授等不少專家認為「這將對美元增加信用十分有益」。

     梅爾策教授還認為,這種「地殼變動」已開始影響到對外政策。從維護美元基礎貨幣地位的觀點來看,以沙烏地為首的中東産油國的重要性也將下降。政策當局者可能已經開始這樣考慮。

     因此,雖然美元看似正遭受進攻,但實際上美國手裏卻還握有一張王牌。可以説,這好比是一場很容易發生攻守轉換的激勵的競賽。賽場上的各國相互試探,展開博弈。而在賽場下的市場也不可能無動於衷。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美洲總局編輯委員 西村博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