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敢於主張的外交並不容易
2014/04/14
不邀請關係惡化國家的大使
「會有誰去呢」,在北京三里屯的敘利亞大使館裏,陽光透過巨大的窗口靜靜地照進房間,望著一街之隔的沙特大使館方向,敘利亞駐華大使伊馬德•穆斯塔法嘆口氣説。
3月15日,沙特實權人物、王儲兼國防部長薩爾曼在訪華的最後一天舉行晚宴,招待中東各國的駐華大使們。這場羊肉加果汁的宴會並未邀請關係惡化的敘利亞、伊朗、卡達等國大使。
從駐美大使平調到駐華大使、深得阿薩德總統信任的穆斯塔法沒有外交辭令,而是直言不諱地説:「沙特向我國的反政府激進組織提供資金援助,助長了混亂。即使接到邀請,我也不會去用手碰王儲提供的食物」。
兩國關係如今已惡化到如此地步。僅僅數年之前,阿薩德總統還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元首一起訪問沙特首都利雅得,與阿布杜拉國王交換意見。敘利亞是具有和沙特同樣地位的另一個地區大國,但自從和伊朗開始接近後,就招致了沙特的不信任。
中東局勢以往一向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各國對立的格局。其後屬於什葉派穆斯林的伊朗通過核開發計劃而崛起,引起了以沙烏地為首的遜尼派各國的高度警惕。而3月份同屬遜尼派的沙特、巴林、阿聯酋(UAE)三國從卡達召回了本國大使。原因是強烈反對卡達利用石油資金支援埃及等國的伊斯蘭基本教義組織。
「教科書」內容已經過時
這一劇變讓中國的外交官們頭痛不已。正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道理,最近已經進入了以色列和沙特舉行部長就伊朗威脅交換意見的時代。教科書中所講的國際形勢已經過時了。
1989年後,中國在遭到國際孤立的局面下,選擇了外交上不與各國交惡,把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努力增強國力。最高實權人物鄧小平就外交問題指示要「冷靜觀察,站穩腳跟,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這就是所謂的「韜光養晦」方針。
進入習近平時代後,局面發生了很大變化。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我們將積極參與國際多邊事務,為解決全球性問題和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這一主張顯然是要毫不猶豫地「當頭」了。
清華大學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表示「中國不可能每次在發生國際爭端時都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棄權」,主張作為和美國同樣的世界大國,必須顯示出明確的外交方針。
但現實世界並非如此簡單。3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併入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全民公決無效的決議案。中國經過深思熟慮投了棄權票。在希望作為負責任的大國與歐美保持步調一致的同時,也不能損害與俄羅斯的關係,結果只能放棄表達意見。
針對中國棄權,美國《華爾街日報》在社論中斷言「中國在冷戰後的國際秩序中顯然不是一個靠得住的朋友」。似乎不難想像中國的外交官們頓足捶胸的懊悔場面……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大連支局 森安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