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外交」的死角(上)

2014/06/16


       安倍晉三首相到底在想什麼呢?──據説,中國最近非常露骨地向日本外務省官員拋出了這一疑問。原因就是安倍在聲稱「對話的大門敞開著」的同時,卻看不出向中國讓步的餘地。無論摩擦程度多大,始終堅定地把對中國的牽制作為出發點,這就是安倍外交。僅僅是因為不喜歡中國,還是內心有別的真實想法?安倍準備把日本引到什麼地方去?

 「安倍主義」的3個支柱

 
       「您的外交理念是什麼?」

       4月8日,在日本訪問的美國著名軟體公司甲骨文的首席執行官(CEO)拉里•埃里森在首相官邸單刀直入地向安倍提出了這一問題。埃里森來日本是為了參加由新經濟聯盟舉行的「新經濟峰會」,一直由新經聯代表理事三木谷浩史陪同。其關注內容不僅是日本的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還包括外部政策。

      安倍回答説「有3個」,並以緩慢的語調進行了説明。

     「第一是以日美同盟為軸心,確保亞太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第二是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等經濟一體化。第三是推廣自由和民主主義、法治等普世價值觀」。

       安保、經濟、價值觀這3個角度構成了安倍的外交理念。日本一政府高官稱「這就是安倍主義3個支柱」進行定位,並解讀稱:「無論哪一條推行下去,都將演變成針對中國的抑制戰略」。

   「中國民族主義」

       4月23日,在東京銀座的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中國軍費10年增長4倍,20餘年增長了40倍。在南海一直嘗試通過力量改變現狀。應當發出堅決干預亞洲的資訊」,安倍手裏拿著壽司這麼説道,美國總統歐巴馬則點了點頭。

4月23日安倍與訪日歐巴馬在東京的壽司店裏飲酒
        安倍被認為與歐巴馬並不投緣,但安倍向周圍人員透露「公事公辦風格的歐巴馬並不讓人討厭」。對於對手公事公辦的行事方式,那就用辦公事的辦法來打開缺口。成功從歐巴馬口中引出了美國對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負有防衛義務的表態。

       安倍4月21日在首相官邸與美國共和黨眾議院領袖坎特及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瑞安進行會談,稱「中國是中國共産黨的國家。中國共産黨依靠2點來維持一黨統治,一是經濟增長,二是民族主義」。指出了試圖通過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口號來弘揚國威的中國領導層所面臨的危機。

       在9天后的4月30日。也有外國首腦和安倍一樣警告「中國民族主義」。訪問德國的安倍告訴梅克爾總理「烏克蘭問題並不僅僅是歐洲的問題,也是亞洲的問題。應當要求中國遵守法律、維護海洋自由」,梅克爾對此進行了「中國目前是民族主義」的回應。

       中國增強軍備成為歐美日加強合作的「催化劑」。

   「向世界的前進方向發出自己的主張」

       雖然安倍一連串動作看似是在構築「中國包圍圈」,但安倍表示對此不滿:「希望不要矮化為單純的牽制中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2012年12月第2次擔任首相的安倍的外交口號是「積極的和平主義」。最初日本外務省辦事人員提出的方案是「主動的和平主義」這一表述,但安倍認為「‘主動的’這一説法不容易理解」,感到不滿意,於是改成了「積極的」。

 
 4月30日安倍與德國總理梅克爾(kyodo)
        對於安倍來説,首先是著眼於這一大的總論戰略,然後再作為各項分論而採取對華抑制的戰術。也就是説,推動安保、經濟、價值觀這3個外交理念的是總論。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會與中國碰撞,因此就需要抑制戰略,即各項分論。而並非單純地不喜歡中國。

       安倍還向外務省官員進行了以下説明:

       「戰後的日本什麼都不主動地講,國際社會説聲‘請日本幹這個’,日本就老老實實地去幹。今後應當向世界的前進方向發出自己的主張。通過普及自由和民主主義的普世價值,可以實現富裕而和平的世界,日本也將明確地表達這一概念」。

       安倍認為僅靠以往的追隨美國路線是無法保護日本國家利益的,通過積極向世界宣示日本人的價值觀來尋求國家利益。可以説正是這種做法刺激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識,獲得了以保守階層為中心的高支持率。   (未完待續)

「安倍外交」的死角(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佐藤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