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驗看中國牛市能走多遠
2015/06/29
![]() |
肖敏捷 |
在這個會議上,為了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各國就允許美元貶值達成協定(廣場協議),由於日本對美國的貿易盈餘最大,結果日元對美元的升值幅度最大,從1985年9月到1986年9月這一年期間,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從1美元兌237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155日元。1985年和1986年這兩年,日本製造業的業績急劇惡化,鋼鐵、機械,電器、汽車等行業更成為重災區。為了克服日元升值帶來的經濟不景氣,進入1986年後日本央行連續減息放水,當年日經指數上漲將近5成。
其實翻閱了一下當時的企業破産以及失業率統計,發現所謂的「日元升值蕭條」完全是一個偽命題,日元升值帶來的衝擊只是短暫的,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央行完全低估了日本企業的競爭實力。經歷了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及日元開始升值,無論是成本還是技術,很多企業已經具備相當高的競爭力,更主要的是擁有豐厚利潤留成的企業根本不差錢。結果,日本央行金融緩和開閘放水的資金開始流向房地産和股市,如此這般,股市和房地産不瘋也難。
|
話題回到日本的基金經理們如何看中國股市。上世紀80年代體驗過日本大泡沫的基金經理認為無論從經濟轉型還是央行的金融政策的走向,目前中國股市與當年的日本股市驚人般相似,只要央行不開始加息,中國股市還有一段不錯的前景。但是,日本從1986年初到1989年底,長達四年的泡沫牛市裏,1987年10月份美國股市出現的「黑色星期一」雖然帶來全球股災,但也為日本的瘋牛市場提供了一次絕佳的調整機會。由於市場開放程度有限,中國股市通過外部動盪進行調整的可能性不大,能否成為慢牛只有好自為之了。另外,「80後」的日本基金經理中從未體驗過牛市的大有人在,相反這一代人是泡沫崩潰的受害者,因此無論是房地産還是股票,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只要市場開始上漲立刻斷言是泡沫。筆者認為這種現象正好和中國相反,知道90年代中國股市的投資人也許更理智一些。
筆者印象最深的還是一位長輩基金經理説的一番話。他説股市有泡沫很正常,泡沫崩潰也在所難免,關鍵是每次泡沫會不會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雖然1990年初起日本股市泡沫徹底崩潰,很多靠講故事的上市公司消失的無影無蹤,但還是誕生了一大批優秀企業,這些企業也確實經受住了市場和投資家的考驗。目前的中國股票牛市能走多遠無人知曉,但是中國股市能否健康發展還要看每次大浪淘沙後能夠留下來多少金子般的企業。
(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作者所屬公司SMBC日興證券無關)
專欄:肖敏捷論中日
肖敏捷 簡歷
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産管理之後,目前SMBC日興證券經濟分析師。作為頻繁來往于中日之間,不斷推出準確經濟報告的經濟分析師而為人所知。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