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日本你做足功課了嗎?
2019/03/15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肖敏捷:隨著中日政治外交關係的不斷轉暖,經濟交流也開始活躍起來。但是跟過去幾年相比,無論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分析還是市場環境判斷,持謹慎觀望態度的日本企業有所增加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方面,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速或低速增長之後,如何調整對華戰略需要時間。另一方面,中國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中美貿易摩擦的升溫等等,對投資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的不利因素在增加。筆者在跟一些日本企業交流時,感覺到大多數企業依舊看好中國經濟和市場的未來,但是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對他們來説充滿了不確定因素。既然看不懂那就按兵不動也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希望來日本招商引資的地方政府或企業再耐心等待一段時間,該去中國發展的日本企業總會去的,相反不會去的再忽悠也沒用。
相比之下,對日本經濟和企業感興趣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想來日本投資的,或想和日本企業戰略合作的,日本似乎成為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上世紀80年代,來日本訪問的中國人1年也只有幾萬人,現在一個月就有七、八十萬同胞們來日本,無論觀光景點還是美食土特産,比我們這些旅居日本多年的所謂"日本通"都熟悉的大有人在。
所以資訊量的急劇增加和觀光旅遊帶來的"百聞不如一見"的感性效應讓不少人産生投資日本的念頭也是不足為奇的。更主要的是無論房地産還是企業價值,從資産泡沫裏走出來的同胞們覺得日本的資産價格簡直便宜的不得了,就跟觀光團購物一樣看啥都想買。
|
房地産等日本的資産價格是便宜還是昂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技術含量或者經營管理等方面來看,具有真金白銀的日本企業確實不少。鑒於中日經濟的發展階段不同,雖然在日本國內的市場潛力或者創新能力已經見頂,但在中國仍然有巨大增長空間的行業或企業比比皆是,例如環保、食品、汽車電子零部件等等。從市佔率等來看,日本的製造業規模在不斷縮小,其技術實力仍然寶刀不老,而且擁有大批的隱形冠軍企業。
筆者參觀過一家企業,從外表看簡直再普通不過,廠房就建在輕軌高架橋下,但其生産的零部件和設備在全世界佔有絕對的市佔率。所以承接一些日本已經很成熟的行業或技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另外,2020年東京奧運會以及2025年大阪世博會的召開,為日本企業的創新轉型帶來了歷史性契機。一家汽車零部件的老闆對筆者説再過兩三年,這個行業的變化會讓你意想不到。很多人都愛調侃日本人墨守成規、腦子一根筋,但日本人一旦下定決心改變現狀的話也是不打折扣的。例如手機支付和共用經濟,這幾年日本被中國甩出好幾條街,但是後來居上的日本在很多方面以其精緻的工匠精神把這些做的更加完美。
目前,日本也鼓勵萬眾創新,但是因為整個經濟社會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對於創新企業來説很難有空可鑽,在這種環境下倒逼創新企業必須有真正的發明創造才能生存,不是講幾個故事就能圈到錢的。
所以,來日本投資是利用日本現有技術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競爭力,還是期望獲得投資收益,並不是大家觀光時隨便看看那麼簡單,一定要把目的明確化。這些如果可行性調查研究做足了的話成功概率相對比較高,日本地方城市有很多估值很低的資産等待海外資金去發掘,很多日本企業也願意與中國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但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大多數日本企業並不缺錢,在日本不是有錢就可以搞定一切的。
最重要的是要以誠相待,如果一個人或一家企業在日本出現違約,那會影響到整個中國企業在日本的形象。希望大家不要輕易談投資日本,但一旦定下來投資,那就希望能夠遵守契約精神,最後爭取做到哪怕生意不成朋友在。
如果瞄準日本國內市場或參與最頂端行業的競爭,難度或阻力可能會超出你的想像。首先無論對産品品質還是售後服務日本的消費者估計是全球最挑剔的,掙他們的錢實在不容易。至於參與領先世界的高新科技競爭,在某些行業中國企業確實有競爭力,但是不要忘了在大家都想當世界領跑者的時候,政府或企業都會趨於保守,對外資企業的參與戒心重重,同時美國對日本産業的影響力也是起著決定性作用,希望大家投資日本時充分考量到這些因素,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筆者建議在目前的大氣候下,儘量避免觸及一些敏感行業或動輒就提出全面收購,這樣會刺激日本那些過激的媒體小題大做。最近幾年中國企業來日本投資的案例越來越多,但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正因為起步所以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要注意研究日本現地的商業習慣和文化。這是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相比之下,希望多關注與中國人民美好生活有關的行業,像醫食住行環保這些行業可以造福中日雙方,兩者都容易接受。
另外,隨著訪日遊客不斷增加,在日本為上千萬的華人遊客提供服務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商業模式。可能會有讀者説人家好不容易去日本要享受地地道道的日本式服務,誰願意大老遠跑到東京吃中國菜?此話只對了一半,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去海外旅遊人數達到人口的十分之一後,日本的航空公司在他們能夠降落的城市都修建了大規模的豪華酒店等旅遊設施,還有餐飲、高爾夫等行業也進軍海外。
當然泡沫經濟崩潰之後,日本企業大舉拋售他們在海外的資産那是後話。因為人生地不熟,遊客總希望在不安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加之日本企業又對日本遊客的需求瞭如指掌,所以可以提供更加貼身的服務。筆者歡迎服務行業的企業家們來日本發展,一方面為華人遊客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在日本這個服務業大國摸爬滾打後,再回國內發展的話競爭力和創新力都會上一個新臺階。當然無論語言還是胃口都能力超強的朋友完全享受當地服務也是值得稱讚的。
最後期望大家在日本投資賺錢後,把收益以分紅等形式回報給中國,讓國內老百姓也能夠享受到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果。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大舉進軍海外,這當然會帶來資金外流和國內産業空洞化等問題。但是經過多年在海外市場的精心耕耘,進入21世紀,日本每年在海外的投資收益(包括證券投資)已經遠遠大於貿易盈餘,換句話説是已經不用自己流汗也可以賺錢了,這點大家有空研究一下日本的國際收支統計。因此,中國企業不論在哪個國家投資,最終的投資成果一定要與中國國民共用。當然投資失敗的責任一定要自己承擔,這是投資海外最起碼的常識。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
![]() |
肖敏捷 |
肖敏捷 簡歷
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産管理之後,目前為恒正資本(AIS CAPITAL)的代表合夥人。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和《中國新的經濟大革命》。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