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期待中日打造不受他國左右的信賴關係

2018/08/13


      中國和日本簽署《和平友好條約》在8月12日迎來整整40年。儘管兩國在歷史認識和安全保障層面存在對立,但是在經濟層面的相互依賴程度則不斷加深。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作為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2和第3的鄰國,未來的中日關係將何去何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而中日兩國在1972年才實現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兩國簽署和平友好條約後,10月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訪問日本,交換了批准書。深知經濟重要性的鄧小平乘坐了新幹線,並參觀了松下電器産業的工廠。

 

鄧小平1978年訪問日本時到田中角榮首相官邸作客(1978年10月24日,kyodo)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導致中國經濟停滯不前,1978年12月,在鄧小平的主導下中國提出「改革開放」路線。中國經濟在之後的短時間裏取得了驚人的增長,這也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與日本交流經驗。

  

       中日兩國在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上尖銳對立,2012年在中國爆發了日企遭到打砸的反日遊行 。之後,在雙方的努力下,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上任5年來首次訪問日本,不過習近平國家主席就任以來還一次也沒有訪問過日本。

  

  2012年9月15日在江蘇蘇州發生的反日遊行(kyodo)

 

       李克強總理訪日之際明確表示中日關係重返正常發展軌道。中國外交部長兼國務委員王毅也在新加坡舉行的中日外長會談上沿用了這一説法。日本對中方的積極姿態應該表示歡迎。

  


   

       圍繞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構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願意與中方在第三國開展業務合作。一方面,避免東海發生偶發性衝突的「海空聯絡機制」則面臨著如何確保運用實效性的課題。

  

       中國一系列接近日本的動作,也有日益激化的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為避免遭到孤立,中國正努力與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周邊國家和歐盟(EU)等國建立良好關係。

   

中日1978年8月12日在中國的人民大會堂簽署和平友好條約(kyodo)

 

       中日這兩個亞洲經濟大國構建穩定的關係對亞洲和世界有利。雙方應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年為契機,逐步建立不受其他國家左右的信賴關係。

  

      在緩和兩國的國民感情方面,實現首腦互訪十分重要。期待雙方今後朝著安倍訪華以及習近平主席的首次訪日的方向,穩步推進調整。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