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路,從資源經濟向技術經濟轉型

2017/07/1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中國人從小就被灌輸一個概念: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口眾多不假,地大物博也沒錯,但中國是否就是一個資源大國還有待商榷。中國最豐富的資源應該是人力資源,但在持續實施了40多年的一胎政策以後,中國的人口很快進入負增長。至於説自然資源,94年以前中國還是一個石油凈出口國,後來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那怕是土地資源,在中國是非常緊缺的。上一屆政府提出要死守18億畝紅線,顯然這條紅線早已被打破,只是有關部門把實際耕地面積定義為國家機密,不予公佈罷了。

 

中國團體遊客在主題為「未來的能源」的哈薩克阿斯塔納世博會上(6月10日、kyodo)

  

  我們不妨打開世界地圖,稍稍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當今世界的資源大國,凡是走資源經濟的國家日子其實都不太好過。20世紀發生的戰爭其實或多或少都跟掠奪資源有關係,有的是掠奪土地資源,有的是掠奪自然資源,更早些時候的戰爭有的是為了掠奪奴隸(人力資源)。

  

 

 柯隆 的其他文章

      

 中國人,你最在乎什麼?

       

 不可救藥的美國民航服務業

 

 政治家面臨的尷尬

 

 見證中國遊客和中國實力

 

 文明古國何時再文明 

  

 為何中國成了Fintech大國? 

 

 漫步華盛頓

 

 沒有身份證的中國人

 

 積極向上的中國人和沒上進心的日本人

 

 家醜不可外揚

 

 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更愛國

 

 誰唱一帶一路的主角

   

   更多》》》專欄:老柯要説話

  二戰以後,特別是冷戰以後,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開始走上一條技術經濟的新路,在技術經濟的框架下,資源往往是可以替代的。早期的汽車引擎能源的熱能利用率不到15%,據科學家估算,現在的汽車引擎的熱能利用率平均為38%,日本的研究小組設定的目標為50%。這可能是新一代能源革命的象徵。

  

  土地資源的利用也越來越合理,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高産雜交水稻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命題(1995年萊斯塔·布朗)。其實,人力資源在技術經濟裏的重要性也不斷下降。今天人類社會正在步入人工智慧(AI)時代,機器人早已進入工廠,很快就要步入人們的生活。如果在100年前,出生率降到今天的水準,那無論對於哪個民族都將是滅頂之災。而今天成千上萬的獨身貴族正在充分地享受著生活的快樂。

   

  從某種意義上説,資源經濟實際上是依賴於資源的配置,政策執行者們可操作的空間實際不大。像沙特這樣的國家就很典型,突然地底下冒出了石油,其國民就開始過著一種無所事事的生活。像英國很早就認識到其資源的短缺,所以,最早的産業革命就發生在英國,産業革命不是資源革命,産業革命是技術革命。

  

  日本也一樣,很早就對其資源的短缺抱有危機感,二戰以前的對外擴張就是以搶佔資源為主線的。日本的政治家和學者通常會説,二戰以後日本沒有參加過戰爭。為什麼?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完成了從資源經濟向技術經濟的轉移。19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的製造業實現了飛躍性的發展。雖然日本不産石油,但油價的變動基本不會動搖日本經濟。

  

  現在正在俄羅斯舉辦的世界聯合會杯足球賽,我看到有兩家中國企業成了贊助商,一家是萬達,另一家是海信。以往的中國企業完全不可能成為贊助商,而今天有那麼兩家企業能夠成為贊助商,應該説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


   

  但是,我們不能期望房地産商持續引領中國經濟,普及型的家電其發展空間也有限。中國需要有一大批技術型企業嶄露頭角。為什麼中國的技術型企業露不了頭角呢?在企業層面,基礎性研究非常滯後,大部分企業都把資金投入到了應用性研究上。也就是把別人現有的技術拿來改良一下。其中有很多是山寨別人技術的「研究」。

   

  中國人喜歡發明大口號,「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技術創新是技術精英的事,不可能有所謂大眾創新,如果一個國家,萬眾都去創業了,那還有人安於本職工作嗎?你非要把它搞成群眾運動,那結果一定是不了了之。我從心里希望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官員少説大話、空話,多做實事。

  

柯隆

  其實,中國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改善技術創新的大環境,重要的是通過法制保護好智慧財産權,堅決杜絕山寨現象。我相信中央政府是反對山寨的,但到地方上去走一走就知道,假冒偽劣産品隨處可見。每年的3月15日,電視臺搞的打假活動完全成了一種秀,媒體可以發揮監督作用,但媒體不能代替司法。所以,創新也好,創業也罷,有一個獨立透明的司法體制必不可少。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