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叫停比特幣交易
2017/09/25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人和動物的區別在哪兒?以前的教科書上説,人會發明和使用工具,而動物不會。科學家的存在意義似乎總是在於顛覆人們的習慣性思維,動物學家發現靈長類動物也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但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發現和證明動物會發明貨幣,或交換獵物。動物有儲藏食物或獵物的習慣,比如松鼠會把一時吃不了的乾果埋在地底下。但動物不會跟別的動物交換獵物或食物。
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人類一開始也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生活自給自足就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交換或交易,只有隨著生産率提高,也就是説人們能夠生産出剩餘産品(食物和衣物),於是人們就有了交換或交易的需求,人們把自己用不完或吃不了的東西拿去換取自己生産不出來的東西。比如生産糖的人可以把吃不完的糖換取自己需要的鹽。
|
當然,初始階段的交易還主要是物物交換。但隨著需求的多樣化,直接性的物物交換不太容易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就需要借助一個媒介,這就是貨幣。金融理論告訴我們,貨幣至少具備三種職能:價值尺度(價格),流通手段和儲藏手段。貨幣在其發展的歷史上,呈現很多不同形式,有些地方用海浬的貝殼作為貨幣,也有些地方用動物的骨頭和牙齒作為貨幣,後來這些代用貨幣漸漸淘汰,改用金屬貨幣(鐵錢和銅錢),也有直接用金銀等貴金屬作為貨幣的。到了近代,隨著造紙技術和印刷術的不斷提高,紙幣成了主要貨幣。比起以前的各種代用貨幣,紙幣的好處是方便。
當然,發行紙幣要有一個權威機構,這就是中央銀行。所以,紙幣也叫中央銀行券。從理論上説,中央銀行券是中央銀行的負債,過量發行紙幣,其結果一定是導致該貨幣的大幅度貶值,即通貨膨脹。另外,紙幣攜帶起來容易丟失,也不太方便。
過去的幾十年,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是信用貨幣,也就是信用卡。信用卡和用戶的銀行帳戶直接連結,消費的款項直接從銀行帳戶劃掉,非常方便。但信用卡也有問題,就是可能有些人超額消費,導致其最終資不抵債,而不得不宣佈破産。
在中國人們較少使用信用卡,更多的可能是借記卡,借記卡和信用卡的最大區別是借記卡不能透支,有多少錢花多少錢,所以,陷入資不抵債的可能性較小。
![]() |
隨著資訊技術的提高和網際網路的普及,貨幣的形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新的貨幣形式就是數位貨幣和電子貨幣。其實,二者是一回事,其特性在於看不見摸不著,交易的主體可以互相不認識,更重要的一點是數位貨幣和電子貨幣並不一定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其本身就可能是交易的對象。
比特幣就是數位貨幣和電子貨幣的典型形式,購買比特幣的人不一定是用比特幣來購物,更多人是將其作為投資對象。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對於比特幣是抱觀望的態度的(wait and see),人們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特別是貨幣總是比較謹慎的。所以,比特幣雖然誕生,但並沒有進入千家萬戶,購買比特幣的人大多數還是為了投資。
中國是世界上對賭博管理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但也是賭徒最多的國家之一。我有幸去過世界上主要的賭場,不需要仔細統計就可以發現,大部分賭徒來自中國。如果你有辦法進入貴客廳(VIP room),你會發現那裏坐著的賭徒大都是中國的官員和企業家。我不敢説比特幣已經成為賭徒們的賭博工具,但中國的央行叫停比特幣交易與其中的賭性不無關係,當然,其中也包含著洗錢和資本外逃等隱形犯罪。
有人把類似比特幣的數位貨幣和電子貨幣稱為虛擬貨幣,因為其沒有實體。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投機者不願意把金融資産存放在中國,這種心態也很正常。作為中國的中央銀行要堵住資本外逃,自然會下狠手,其實今年早些時候就有徵兆,央行和銀監會約談比特幣交易平臺的經營者,要他們遵守「規矩」。説實話,比特幣乃新生事物,大家都在摸索。而今天的中國顯然是不願意成為比特幣成長的試驗田。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柯隆 |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