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創新模式與中國人有很大區別
2018/03/1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現如今「創新」似乎成了流行語,所有人都在談論創新。應該説美國是技術革新的大國和強國,日本步美國的後塵,改良現有技術,發展出更加精良的技術和産品。南韓則更為簡單,一門心思學習日本,早年有日本經濟學家發明瞭一個很形象的詞彙「雁行模型」。當然,原來,雁行模型指的是東亞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即所謂的比較優勢模型。
![]() |
這裡來比較一下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創新模式,二者之間存在很大區別。
|
中國人做事一般都是利益驅動型的,所以,中國人是否創新要看是否有利可圖。有人説,中國人喜歡學技術,從來對科學不感興趣。這話雖説有些極端,但不是沒有道理。無論在國內上大學的才子,還是出來留學的尖子,學工科的多,上理科的少。中國人太現實了。
日本人的投資方程中,最優先考慮的不是利益,而是風險,如果不把所有的風險都控制住,日本人不願意冒險投資。所以,日本國內的VC(風險投資)總是得不到發展,這可能跟日本人的國民性有關。早年豐田公司有極好的機會進入中國,但其領導層覺得當年的中國市場風險多多,所以決定等等再看(wait and see),這一等機會就沒了。否則,今天的大城市裏跑的出租就不是現代和大眾,而是有路必有豐田車了。跟今天的曼谷有一比。
中國人説,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話沒錯,但有很多時候實在發展不起來,40年前的中國人有誰能透視到今天的現實,就連鄧小平不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嗎?所以,人生往往跟下賭注一樣,你無法控制所有風險,但你可以衡量一下你的賭注是否在自己承受能力之內。所以,30年前的豐田不應該以中國投資有風險而拒絕投資,而是應該衡量其「體力」是否能扛得住其中的風險。話説回來,今天在中國投資照樣有風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人太現實同樣阻擋創新。在投資方面,中國人往往覺得有利可圖就會下手。我去過世界主要的賭場,所有的賭場都少不了中國去的賭徒,而且,他們是唱主角的,下的賭注最多。我每次看到中國去的賭徒,都覺得他們很像獵人,其眼神帶著殺氣。我不知道這些賭輸了的賭徒下場如何,但我相信,追逐利益的投資家從某種意義説跟賭徒是五十步和百步,沒有太大差別。
雖然中日兩國相隔一衣帶水,也有人説二者同文同種,但在很多方面,中國人和日本人往往處於兩個不同的極端。在我看來日本人做事極其保守,不到萬不得已,不到絕對有把握,日本人是不會出手的。而中國人則是見機會就上。過於保守的日本人往往喪失機會,見好就上的中國人往往還沒等來機會就性急地上了,同樣沒能抓住機會。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中日兩國實際上是可以互補的。
21世紀,誰領先世界經濟取決於創新,創新,也就是投資方程裏的變數既要考慮利益,同時不能疏忽風險。天下事難就難在把握時機,經濟學家告訴我們:高風險,高回報。這是依據經驗得出的推論,但現實當中高風險的投資並不一定帶來高回報。不過,獲得高回報的投資通常一定是有高風險的,俗話説沒有免費的午餐。
從一個社會的角度説,鼓勵年輕人冒險投資需要一個包容或者寬容的社會氛圍,也就是説,投資失敗的人通過努力還有可能再度翻身,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就很少有人敢去冒險了。我們與其羨慕投資成功的比爾·蓋茲,我們更應該尊敬投資失敗者。這樣,一個企業家,一個投資家才可能保持一個良好心態。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柯隆 |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