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凡事越大越好?
2018/09/2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可能中國人好大喜功是與生俱來的,很多中國人無意中認同凡事越大越好的價值觀,所以,中國人很喜歡説世界第一。很多年前有事路過北京西站,順便進去一看,嚇一跳,太大了。我不知道其設計者有沒有考慮過乘火車的人要在車站裏拿著行李走多遠才能到月臺上,太不方便了。應該説很氣派,但不好用。可能算是世界第一,但也是世界第一不方便的車站。
其實,這世界上並非越大越好,應該追求最佳化,很多時候小而精才是最好的。
|
今日,伴隨著中美貿易戰日趨白熱化,國際上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評頭論足的言論不斷。當然,我們可以説給自己聽,那是反華勢力所為。但我還是覺得一個好的戰略需要很好地實施,否則就有可能虎頭蛇尾。在中國虎頭蛇尾的事屢見不鮮。
首先談談一帶一路。我相信古代的絲綢之路一定是後人命名的,如果一開始就命名一個絲綢之路,那山賊劫匪一定會雲集西部。曾幾何時西方先進國家都實施過類似一帶一路的國際戰略,但他們稱之為ODA,政府開發援助。ODA的很多項目都有附加條件的,比如説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一個電廠,那麼發電機一定要用資助這個電廠的國家的企業生産的電機,並不是通過國際競標決定的。
但問題是ODA不太會遭到國際質疑。一帶一路是一個太大的招牌,店不大,而門臉太大,自然招來質疑或指責。如果你切實想做成一件事,一開始沒有必要大造聲勢,俗話説:悶聲發大財。説一千道一萬,可能還是中國人的浮躁心理在作怪。
其次,中國製造2025也一樣,用傳統的産業政策理論來説,這就是一個産業扶植計劃。但你命名為中國製造2025,而且明確説我要成為世界老大,立馬惹起別人注意和警惕。因為今天的世界老大肯定不幹,你後來居上,做老大想,那我不就二了嗎!所以,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反華勢力要反華?
按理説,中國本身就有五年計劃,後來改成五年規劃,我們很少遇到外國質疑五年規劃的事。所以,做實事沒有必要大張旗鼓,相反大張旗鼓往往事情就虎頭蛇尾。
90年代,世界銀行曾經出了一本研究報告叫《東亞的奇蹟》,後來立馬有國內的學者模倣,聲稱《中國的奇蹟》。其實,這世界上沒有多少奇蹟,所有的進步都是靠實幹出的成果。中國人太心急了,恨不能一口吃出個大胖子。50年代末,發生了大躍進。可是大躍進給中國人帶來了多大的災難?
我們去博物館看流芳百世的文物,可以説沒有一件是大躍進的産物,大躍進只能滿足一些人的虛榮心,而流芳百世的精品一定是精工細作的成果,難道不是嗎?大凡被宣傳為奇蹟的,後來都被證明是弄虛作假的結果。
很多中小國家迎合一帶一路,目的其實是要分一杯羹。很多企業加入中國製造2025,其實是要獲得政府對産業的資助,但其技術是否隨之躍進,還很難説。
![]() |
北京西站 |
過去40年的汽車産業政策打造了中國的汽車産業和汽車市場,我們冷靜看一看就知道,民族係車廠的技術仍然不抵德系和日系汽車,甚至不如韓系車廠。技術的進步不能靠躍進,而是靠踏踏實實學習。中國需要營造一個讓人安下心來的社會氛圍,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研發學習技術。
我看過日本有延續了200多年的編織籮筐的作坊,去巴黎,在一家開了400年的咖啡店喝咖啡。我們中國為什麼很少百年老店。往往一個很好的餐廳,老闆總想趕緊發大財走人。這不一定是老闆們的問題。我們的社會缺乏安心感,太多浮躁,太想躍進,乃至於太多的假大空。上級騙下級,下級也在騙上級。偶爾在電視上看到領導們作報告浮誇,我總想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問問他們:你説的,你自己信嗎?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柯隆 簡歷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富士通綜合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生於中國南京。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研究專題:開發經濟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