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經濟全球化的新紀元

2020/11/1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一般來説無論是多邊的還是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要看參加國的産業結構,其産業結構呈互補性,則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簽署協定;否則産業結構呈競爭性,則各自打小算盤,有些産業和市場要保護,很難達成協定。亞洲地區的産業結構一直呈垂直分工,我們考察其産業鏈不難發現高端産業源於日本和南韓,中國和東南亞則處於中低端,按理説簽署一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但長期以來東亞地區沒有一個覆蓋全區域的自貿協定。

                     

  日本不願意開放農産品市場,南韓不願意開放汽車和家電市場,中國不願意開放金融等服務業市場。不過儘管如此在過去的30多年裏,東亞經濟隨著跨國企業的直接投資漸漸深化了區域內經濟合作,形成了較完整的區域內産業鏈和價值鏈,其核心是中國。

             

       

  柯隆 的其他文章

    

 川普新冠中招讓中美關係更加複雜化

                

 展望後安倍時代的中日關係  

       

 從過緊日子到節約糧食

     

   2020,疏還是堵,這是一個問題

     

 如何看全球化的代價

         

 新冠病毒是否讓全球化逆轉?

  

   更多》》》專欄:老柯要説話

      

  毋庸置疑,該地區沒有實現區域內真正的經濟合作框架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美國的重回亞洲戰略。歐巴馬時期,希拉蕊國務卿明確提出重回亞洲戰略,也就是説美國要干預亞洲事務,特別是美國積極地構建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夥伴關係的協定(TPP),TPP設定了很高的門檻,比如有關國有企業的規定,結果中國很難加入TPP。

             

  然而,川普當政以後,意外地宣佈美國退出TPP,雖然那以後,剩下來的11國勉強簽署了有關的協議,但畢竟其經濟規模太小,起不了什麼作用。川普總統至始至終都反對多邊全球化合作,憑藉美國的實力雙邊談判一定對美國有利。所以有些國際政治學者甚至提出全球化浪潮已過,今後的世界主流是保護主義。

           

  對經濟全球化提出異議不是沒有道理的,二戰以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國際組織和機構已經無法應對日趨複雜的國際形勢,比如恐怖主義,還有生態環境問題。國際社會的一系列規則已經不起作用。每年召開的聯大會議成了一些政治領袖上演政治秀的舞臺,而不是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國際組織。全球化需要重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國際組織和規則。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大選出現了裂痕和政治上的真空。川普總統輸了但不服輸,拜登勝選了但無法進入交接程式。這對於亞洲國家來説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來討論RCEP並達成協定。

            

  其實,亞洲構建一個區域性經濟合作機制與美歐沒有衝突,北美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歐洲有歐盟,長期以來亞洲沒有一個覆蓋整個區域的合作機制本身就很奇怪。回顧一下,1997年亞洲遭受了貨幣危機。當年有學者總結説亞洲經濟過分依賴對美國的出口造成亞洲貨幣危機影響深重。這種説法不完全對,但有一定的道理。問題是亞洲為什麼沒有更早地達成一個合作協議?問題是亞洲主要國家,也就是中日韓總是處於同床異夢的狀態,互不信任。

          


                   

  東北亞區域的形勢太過複雜,歷史問題無法解決,價值觀的差別,領土糾紛,經濟利益對立,國民感情相左,這一切都像橫在這三國中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俗話説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政治領袖不得不考慮其國內的民意,誰都不願意戴一個賣國的帽子而惡名昭彰。用鄧小平的話説就是缺乏政治智慧。

    

             

  但是,國際社會正處在一個分水嶺,繼續維護全球化,還是邁向保護主義,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問題!繼續走全球化的路需要世界主要國家適當地讓步和妥協。邁向保護主義結果也是十分明朗的,進入死胡同。在這樣一個重要關頭,亞洲終於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當然,RCEP距離具體生效還有一段路程,特別是民主國家需要本國的國會批准方可生效。這樣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合作框架需要每個國家用具體行動來維護!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日經中文網觀點

             

柯隆

柯隆 簡歷: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富士通綜合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生於中國南京。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研究專題:開發經濟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