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157)工作和態度
2017/03/0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到二月多的時候,商學院的同學又開始進入「找工作」的最痛苦狀態。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去找大公司。如果他們是會計科系的同學,要進入大會計師行,三月初的時候就知道他們會不會成為「大公司」的職員。如果沒有 Big4(四大會計師行)的職位,好像就在這個求職遊戲中的失敗者,大家都明白,沒有工作,好像很錯。雖然有了工作,都是會錯的。
在傳媒中,三天兩夜我們都會看到很多「有趣的」八十後年輕人成材的故事。如明星十五歲就學壞,去夜蒲,之後三年後悶了,就認真工作。最重要,就是由父母付了房屋的樓貸,然後買了房子,成為業主,還有二十年去供。在香港,所謂成功是什麼狀態?有自己的住處,不是成功。有自己的物業叫成功第一步,有人不肯買樓,然後就要租房子。所以,有人幫你供房子,你就是成功的人。
而成功是什麼?在香港,成功就是做了理想的「投資決定」,之後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賺到錢回來。還記得當股票市場來得興盛的時候,我有朋友曾對我説:「哈哈哈,我買了XXX和XXX(是兩組數字,我連這兩組數字本質是做什麼都不知道的),之後就升了幾多幾多了。賺了4800元。」朋友那天去了游泳池,只是曬了三小時太陽,就有收入進帳,是不是很理想?對大部份打工仔,要為口賓士的人,是不是很理想?
只是,直至今天,我都很不明白。我是一個很相信「工作」的人。因為,除了「工作」,我已經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證實自己了。像很多日本的打工男一樣,很多人都會用工作建立自己的成就,填寫自己的歷史。我們都習慣了,人類要用很多外在的基準去建立自己,好等別人「承認」自己。你看日本漫畫,有誰不是想做「世界第一」、「日本第一」?做麵包的要參加比賽成為第一,味吉陽一燒菜調羹也要成為味皇承認的「最好廚師」,將太的壽司排除萬難為的又是什麼?是那個「拍手小安」的認同嗎?還是那個搶了將太初戀女友的二世祖眼中的「眼中釘」?説到尾,整套日本漫畫的體系,有很多故事主線都是講述「被認同」的概念,鳴門要做火影和現在香港的所謂網路紅人或 YouTuber 把那話兒放進炭酸水賺Like有什麼分別?説到底都只是為了「別人的認同」,由人人看起來的廢柴廢物變成「萬人景仰」的英雄而已。
到尾,人生在世,有幾多人真的可以發明到「改變世界」的東西?高錕的光纖改變世界,賈伯斯的智慧手機改變世界,朱克伯格的臉書改變世界。而我們大部份人,都是依附著這些改變世界的人做的事情而去追趕跑跳,跌跌碰碰得得失失之間,我們才學會如何走下去。而當這花界大概只有一兩個改變世界的人,而大部份人都只是隨波逐流,被安排被支配,他們就只好想像怎麼樣才叫工作。
在日本的工作文化中,有一種「一絲不茍」的精神,聽説很多我的學生進了日本公司之後都吃不消。他們對工作的細節會花很多時間討論,誰要做什麼,有什麼權責,有什麼事情可以做不可以做,他們會花很多時間討論。討論完之後,當還有工作要完成,所以你不難發現,很多人都會花很多時間去開會。早上開到晚上的有,完了會議後去喝酒的時候聊也有。而他們對細節的要求,小至開會的時候那原子筆的擺位都要一絲不茍,好等客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記得有一次,因為有大人物請我去某家藥廠看他們的歷史及生産工序,他們放在臺上的文件,四色原子筆的位置,以至給我們的茶飲,都會整整齊齊的每個位子都一樣。這些都是所謂的「門面」事。偏執的結果,製造了高水準的服務質素,和一堆不知道由什麼人完成但總之就要完成的「工序」去填充很多人的人生,好等很多人覺得有了工作,成了平凡的人,得到小確幸,就叫美好的人生和幸福……
只是,你一直在追逐的,説到底,其實是什麼?
![]() |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