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158)誰夠膽站在熊本熊的對立面?
2017/03/1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大概,有那個日本明星來香港,會引來大量粉絲去追星呢?木村拓哉?中田英壽?三宅健?妻木夫聰?十年來一次,倒也是可以吸引人的。但如果一年來五、六次,每一次都可以吸引到粉絲追著的日本明星,又有誰呢?
大概只有熊本熊吧?
根據日本《産經新聞》的報道,有指熊本熊有關的精品,2016年的銷售額高達1280億日元,即約87億港元。應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吧?而且,熊本熊在網路上的足跡都很正面,他去曼谷、去香港、去高雄台北,都得到很多民眾的支援,拍片,自拍上載支援。而加上熊本最近的地震,他都出錢出力,即時高調出來回應,等事情安定好之後才做公關工作,作為「公式公關」、「公務員」,他大方得體,走紅也有一定理由吧?
最近,村上春樹發了最新的遊記《你説,寮國到地有什麼?》。書的賣點,是他去寮國的經驗。但在書的最後一章,卻不知道為什麼會提及到日本的熊本。村上看熊本,他的記憶是什麼呢?「大概是很潮濕和見到很多熊本熊吧?」在網路時代,大家都明白,要走紅,要得到點擊率,其實有一個鐵板的定律,黑一些大家都喜歡的東西就可以了。全部人都在笑港女要有樓才肯嫁,你一個人説「找到一個肯陪你捱麥記」(找到一個願意跟你捱苦吃麥當勞)的女人就夠了,自然就會有人看。(話分兩頭,吃麥記又怎麼可以算捱?小時候家貧,麥當勞是奢侈的外食呢?)總之,在網路一面倒的説一個人好,什麼性格好心地好公關好,你找不著那個人半單壞新聞,你也覺得可怕吧?在網路時代,總不會有一件事,一個人是一面倒好評的。只要你做第一個「反」某件很多人喜歡的事情的人,就自然會得到目光了。
村上去到熊本,覺得到處都是熊本熊。他先小人後君子的説,他對熊本熊沒有好感也沒有反感,也提出了我心中一個潛藏很久的問題:熊本熊是不是過度膨脹活躍呢?到處都是熊本熊的標籤真的是好事嗎?到村上跟熊本有關當局的人聊天,問他們關於熊本熊的經濟效果。老實説,官員又怎會説他們過度使用消費熊本熊?而村上帶著「質疑」的精神去問問題,又怎會不帶著尖銳的問題?究竟熊本熊有幾多的「經濟效果」?官員就回答XX銀行的估算,熊本熊的經濟效果有幾多幾多億。而我也很想知道,這些所謂「經濟效果」,是如何估算的。那些「木村效果」(木村拓哉演完機師後,很多日本人去投考機師),「海猿效果」(電視劇《海猿》出街後,海上自衛隊關於入伍網頁多了幾多人查詢,報名加入海上自衛隊的人數增加云云),我都比較可以理解。但什麼「裴勇俊效果」(即因為《冬季戀歌》而走紅的韓流明星裴勇俊引發的「生意」),又或是「熊本熊效果」,有幾多商品是因為熊本熊的嘜頭而賣出去呢?沒有熊本熊的宣傳那些東西本身是沒有經濟效果嗎?這些數字數算出來,好像很嚇人,但究竟是如何量度的呢?村上提出的質疑很合理,但官員當然也不會有很直白的回應吧?
上一次我去淡路的時候,同行團友要吃草莓,我看到德島、熊本、長崎的草莓,我都因為熊本熊的樣子,而在選購的三盒草莓中,不由分説的就選了一盒熊本的草莓。當然,熊本的草莓是好吃的。我很喜歡熊本熊。與其説喜歡,我是佩服。理性的自己知道熊本熊本來就是一頭人形玩偶,有幾個真身?大家都知道一定不只一個。要不,他絕對不可能下午在熊本見完人之後,三小時就在曼谷的 TimeOut雜誌本部出現。只是一個角色,可以得到那麼多人的支援愛戴甚至像「追星」一樣的追他,是很厲害的宣傳技倆。只是,那種什麼東西都貼熊本熊上去的技法,也許很快就會令人生厭了吧?只是,現在仍有經濟效果,大家都會繼續這樣子消費熊本熊吧?
![]() |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