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73)「100年前日本人是具有世界最強體力的民族」?

2017/08/21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在夏天過去、秋天到來之後,日本將迎來運動的季節。肌肉鍛鍊、跑步、跳舞等自己參加的運動、在體育場和通過電視等欣賞的運動……,都很受歡迎。尤其是國際大賽級別的運動,電視轉播會創出高收視率,整個國家都將變為啦啦隊,包括中國在內,或許全世界都如出一轍。

 

      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除了特殊比賽以外,很難説特別有實力。原因何在呢?首先能想到的是,日本人的身體特徵。日本國家足球隊的比賽、世界棒球比賽、世界田徑、世界游泳……,在觀看受歡迎的國際體育比賽的轉播時,頻繁出現的語言是「日本人在身體方面存在弱點」、「在體力和耐力方面遜色的日本選手」等等。

 

      的確,與其他國家的人相比,日本人身體矮小。據説平均身高很低,在體力上處於劣勢。從身高增長基本趨於穩定的17歲的平均身高來看,日本男性為170.7cm,女性為158.0cm(2010年學校保健統計調查),而居世界第一的荷蘭為男性183.7cm、女性169.3cm,相比起來日本人低了10㎝。

 

      我作為日本女性屬於身高較高的,但在(個子高的人很多的)北歐的酒店,坐在座便器上,竟然體驗到腳夠不著地的感覺。在歐洲的機場,在行李轉盤之前,如果有很多當地人站在那兒,我就沒辦法找到行李。因為前面幾乎看不到,簡直像有巨大的人牆。

 

      雖然會發出悲哀的嘆息,心想日本人果然矮小……,但在具有這種刻板印象的情況下,最近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種説法,即「100年前的日本人是具有世界最強體力的民族」。

 

      我産生興趣,展開了調查,發現上述説法的根據是,明治時代初期來到日本的德國醫生貝爾茲(Erwin Von Balz)進行的試驗。一般被稱為「貝爾茲試驗」。

 

      簡單來説,就像下面這樣。貝爾茲做了一項試驗,被稱為「人力車(東洋車)車夫的跑步能力試驗」,讓22歲和25歲的兩個年輕人,在不同條件下拉人力車。貝爾茲博士本人坐在人力車上。

 

      首先,兩人獲得完全相同的飲食。具體來説,都是當時普通百姓平時吃的東西,即精米、白薯、大麥、小米等日本傳統食物。主要是澱粉質。據稱在這種情況下,讓人力車夫拉著體重80㎏的貝爾茲,每天跑40公里,持續3周時間,然後測量兩個人的體重變化。

 

      在3周之後獲得的結果是,一個人體重沒有變化,而另一個人增加了半英鎊(約230g)。其次,對兩人減少吃的澱粉量,同時給予牛肉,讓他們拉車。按照現代的營養學來説,相當於給予提升耐力的飲食。

 

      但在3天後,兩個人都説有疲勞感,吃肉食跑不動,拜託貝爾茲減少肉量。

貝爾茲根據要求減少了肉的量,恢復為以穀物為中心的飲食,之後兩個人的體力恢復,很有精神。從試驗後的體重來看,一個人沒有變化,另一個人下降半英鎊左右(約230g)。

 

      當然,從未吃過肉食等的當時日本人的飲食習慣這一因素産生了明顯影響,但在即使吃素食也未必營養不足這一點上,可以提供一個參考值。

 


      此外,貝爾茲博士還提到了從東京到日光旅遊110公里之際的經歷。下午6點從東京出發,上午8點抵達日光,所需時間為14小時,途中6次更換了馬匹。據説第二次去的時候,並非騎馬,而是乘坐人力車,與上次相比,竟然僅僅多花了30分鐘就到達了。時間為14個半小時。而且與換了6次馬相比,人力車始終由一個車夫拉車,沒有換人。這個結果顛覆了馬應該比人類更有力氣這一常識。

 

      貝爾茲博士感到吃驚,詢問車夫都吃什麼東西,結果獲得了意料之外的回答——「糙米的飯糰子、鹹梅乾、醬醃蘿蔔絲和澤庵鹹蘿蔔」。都是白米、小麥、小米和馬鈴薯等典型的低蛋白、低脂肪食物,從100年前的外國人角度來看,是相當寒酸的飲食。貝爾茲理所當然地認為,既然吃粗食也具備如此好的體力,如果給予已開發國家的飲食,體力無疑將進一步增強。

 

      接下來看第二個試驗。

      對於22歲和25歲的車夫,1個人的飲食以飯糰子為中心,但讓另一個人多吃肉,每天拉著80kg的貨物,奔跑40公里的道路。但是,攝入肉食的車夫疲勞感逐漸加強,越來越跑不動,3天後懇求説,「請恢復為平時的飲食」。於是,貝爾茲不得已恢復了原來的飲食,結果車夫的奔跑能力也隨之恢復。吃飯糰子的車夫在3周時間裏沒有變化,順利堅持到最後。當時的人力車夫每天跑50公里是司空見慣的。

 

      在曾描寫100年前日本的外國人中,還有美國動物學家愛德華·S·莫斯(Edward S. Morse)。莫斯在名為《日本的每一天》的著作中,仍然對當時日本人的體力感到驚嘆。

 

      書中寫道,從抵達港口的大型客船旁停靠的小船,個子矮小的3個日本人乘上了大型客船。他們輕而易舉地將乘客感到恐懼的沉重行李箱放到後背上,然後開始往小船上背。莫斯還寫道,曾乘船在利根川上順流而下約100km,當時有一個人一直在搖櫓。

 

      對於具有如此強勁體力的100年前的日本人的飲食,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合乎常情的「粗食」。説到典型的老百姓的飲食,就是超級簡單的「一湯一菜」,也就是米飯、大醬湯和鹹菜。雖然懷疑這樣能否適合肉體勞動,但白米的攝取量卻非同尋常。以成年男性為例,據説一天吃5合(1升的十分之一)。這是很大的量。

 

      據江戶時代研究家表示,菜餚基本上是下面這些。

·炒牛蒡絲

·煮豆

·幹蘿蔔片的燉菜

·海帶和油炸食品的燉菜

·白芝麻拌羊棲菜

·油菜涼拌

 

      順便説一下,下級武士的飲食似乎也和老百姓相似,每月只能吃大約3次魚。(參考:網站「江戶guide」)

 

      對於100年前的日本人的體力,僅通過飲食情況來論述,當然沒有意義。在很少攝入動物性蛋白質的100年前,日本人並非像現在這樣長壽,而且疾病很多。

 

      但是,網路上倍受歡迎的上述話題令人覺得,如果自己就認為是「體力上遜色的日本人」、同時失敗也情有可原,這樣或許就對不起先人了。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 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