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191)日本人愛看描寫日本人的書籍

2017/11/0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我10月出版了名為《為何中國人出門不帶錢包?》的新書。描繪了中國的無現金化、中國社會的成熟化、以及激烈的變化等。

 

    我的書在亞馬遜上被歸為中國類和新書類。其中尤其熱銷的書籍之一是《被儒教支配的中國人和南韓人的悲劇》(肯特·吉爾伯特著)。這是所謂的批評中國和南韓的書籍,內容很空洞,但長期居於排行榜前列。日本人關注中國,同時似乎很多人對於美國作者將中國、南韓與日本進行比較很感興趣。

 

      查看其他熱門書籍發現,受日本人歡迎的描寫外國的書籍具有一個特徵。即雖然描寫的是外國的情況,但實際上卻是在描寫日本人。其中之一就是如今仍很暢銷的名為《5點回家的德國人 5點開始工作的日本人》的書籍,書名很有趣。這是在德國生活的日本記者寫的書,書中介紹了德國人的工作方式,同時向日本人提出了日本人的工作方式怎麼樣這個問題,令人很感興趣。

 

      這本書寫道,德國1年的平均工作時間為1371小時,另一方面,日本達到1719小時。日本的工作時間長於德國,但德國的工作生産效率卻比日本高出40%以上。此外,德國通過法律禁止了超過每天10小時的工作,而且星期日和節假日也禁止工作。餐飲店等基本上都是星期日休息。但是,與日本人不同,實際工資正在提高,經濟也持續增長。

 


      但是,這本書並沒有寫「德國是好國家,日本不是好國家」。而是將德國的例子作為參考,同時提出了問題,例如日本人的工作方式是否令人滿意?為何日本人的工作方式遲遲沒有改變?

 

      在日本,由於大型廣告代理商「電通」的女員工發生過勞死的事件,調整工作時間的企業正在增加。日本政府也在推進「工作方式改革」,社會正在邁向不再長時間工作的方向。同時,有些大企業開始鼓勵每週星期三在下午5點準時全員下班,日本政府也呼籲推進「超值星期五(Premium Friday)」等計劃,鼓勵每週星期五早點結束工作,但現實卻是,並未感覺日本人的工作時間縮短。

 

      在數天前,採訪外務省的朋友,朋友的部門是下午7點或8點左右下班,但如果是最繁忙的部門,每週在單位住宿1天或2天屬於司空見慣,在發生外交問題之際以及國會期間,有些同事頻繁在單位住宿,睡眠時間只有3、4個小時。此外,在大學醫院工作的熟人也同樣長時間工作。很多人對現狀發出哀嘆,但遲遲無法改變工作方式。正因為如此,對於德國等外國的情況産生了興趣,不知不覺與自己進行比較,並且想閱讀相關書籍。

 

      想了解從外國角度來看的日本的形象,或許是因為日本是島國、自我意識突出、而且日本人對自己缺乏自信。

 

      但是,不僅是有關德國的書籍,日本人還愛閱讀將外國和日本加以比較的書籍,這毫無疑問。在上述亞馬遜的排行榜上,甚至設置了「日本與日本人評論」這一分類。日本人或許是通過觀察其他國家的狀況,才能第一次客觀看待自己的形象。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