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212) 確實奇葩!終極「AA男」什麼樣?

2018/06/1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隨著日本女性步入社會的情況增加,晩婚化也日趨嚴重。

 

      日本習慣將30歲前後的人群稱為「around 30」、40歲前後稱為「around 40」。日本這兩個年齡層的未婚女性正不斷增加,在她們當中「婚活」(結婚活動)自然也很盛行。

 

      在像過去那樣形式的「相親」幾乎銷聲匿跡的現在,朋友等的「介紹」開始取而代之。

 

      要問經過「介紹」之後大致會採取怎樣的形式和過程的話,在日本通常是兩人聯繫單獨見面,而形式基本上是先一起去吃飯。

 

      這種「約飯」式的初次見面將決定之後的成敗,但似乎經常會上演各種悲喜劇。

 

      關於這種形式的首次約會,是否還會有第2次,吃飯時的對話和禮節等將成為判斷依據,但最重要的還是取決於「結帳的禮節」。能巧妙結帳的男性獲得的好感度很高,但如果表現出極端「吝嗇」等的男性當然不可能獲得繼續交往的機會。

 

      為了慎重起見,要説明的是,與在中國習慣於男性們「不讓女性付錢」的我不同,在日本女性之間,即使是與男性一起吃飯,AA制也是主流。雖然AA制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程度。

 

      對於看上去到底是崇尚節約還是吝嗇,看法或許因人而異,但同樣是AA制,有些男性的做法會讓女性覺得「再也不想見面」。

 

      在因廣泛收集女性們的真心話而深受歡迎的某網站上,介紹了一些令人懷疑「是否可以真的攜手共度未來」的終極「AA制男子」的例子。

 

      我試著挑出了幾個例子:

 

      例1 完全不顧及對方的AA制男子

 

      「這是一位40歲左右的男性。一起去看了電影。那天剛好是星期三,是女士日(LADY’S DAY,在日本的電影院等女性可以享受半價),作為電影票錢,他卻按普通2張票價的二分之一問我收錢。

 

      還有,在便利店買飲料,他也要我出一半。與其説驚訝,不如説令人受不了」(30多歲女性)

 

      例2 吝嗇也要有個限度

 

      「他點了一份1280日元的鹹牛肉三明治,而我要了880日元的蔬菜三明治。他説切開的小塊可以互相換著吃,我答應了。結果在結帳時,他提出‘你也吃了鹹牛肉三明治吧’,精打細算地要我付1080日元」

 

      例3 令人驚愕的「計算機」男子

 

      「在高檔法餐廳就餐。點了一整瓶葡萄酒,(笑)在結帳的時候,他敲著計算機,根據每個人喝的葡萄酒的比例,計算出應支付的金額。我感覺無法和這個人描繪未來,一走出餐廳,就告辭了」

 

      例4難以置評 …我沒有什麼可説的

 

      「就餐總是AA制。那天,在屬於快餐的蓋飯店一起就餐。一個人花了400日元,但加上消費稅,出現了3日元的零頭。於是他來問我,「還剩1日元(0.057RMB!)誰來出?」。

店裏的人也很吃驚,這讓我感覺非常丟人。覺得根本無法和這個人共同生活,再也不想見面」

 


      例5 ATM!

 

      「我本人在參加四十歲左右人群的結婚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感覺選擇AA制的男性正在增加。雖然AA制無可厚非,但到了一定年齡,確實還是感覺紳士般請客的男性更有魅力。

 

      明顯感到幻想破滅的時候是,對方明明比我喝的酒更多,卻精確地要求AA制。比如,在第1家吃飯的時候,AA制也就算了,但在隨後去的酒吧,對方喝了4杯酒,我只喝了1杯,在結帳時,對方卻説「這樣,你付4,000日元」,完全按照平攤方式算帳。

 

      我感覺這有些奇怪,説「現在身邊可能沒帶那麼多現金」,結果對方回答道「酒吧的前面有便利店,在那裏取錢吧」。

 

      最終,我付了4,000日元,但心想絕不會有第2次!在回家路上就遮罩了對方的LINE(相等於中國的微信)」(38歲女性)

 

      再重申一遍,與在「不讓女性付帳」的中國男子之中生活過多年的我不同,感覺AA制更讓人沒有心理負擔的日本女性很多。

 

      但是,問題在於AA制的方式。

 

      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通過付錢的方式,都能看出一個人的本質。

 

      不讓對方産生負擔、巧妙結帳的人,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具有魅力。

 

      從個人來説,我還是喜歡中國式。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旦被對方請客,下次就是自己請客,或者送些禮物作為答謝。這樣一來,人際關係就能持續,這或許是中國數千年來的智慧。

 

      所謂禮尚往來,請我吃過飯的各位,今後一定讓我以禮物的形式表達我的感謝!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