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87)決心不做,一身輕
2018/08/0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或許是經濟高度發展過的國家一種流行的價值觀,或許是有人不想再堅持日本人特有的嚴格的自我要求的完美主義,日本這兩三年許多人出面提倡「不做(しない、Not to do)主義」,跟過去許多人主張要積極列出自己想做的事的名單不同,而是建議應該是要列出不做、決心不做的事的名單,只要決定不做,反而人才會擁有更多的自由。
這涉及每個人的人生境遇、價值觀等不同,不過對許多日本人而言,長年以來都想要兼顧工作、事業與家庭,買房之後,也想要享受美食、旅行,然後又想要有矯健的身材,也想追求流行,搞的人仰馬翻,而且朝目標勇猛前進時,雖然感到充實,但另一方面,會看不見其他的事,視野變得狹小,很容易迷失自己。
萬事有長有短,因為很積極、拼命去做許多事,或許可以賺很多錢,卻喪失屬於自己的時間,日本許多熟年因為經歷過經濟高成長期,獲得一定成就,因此開始覺得時間是更重要的,突然會覺得決心不做什麼很重要;但或許過幾年,發現老後生活也不那麼輕鬆,時間多的很,手頭有的錢逐漸減少,太過消極而不作為,一不小心,很可能淪為社會底邊的「下流老人」,或許又會開始主張還是要做些什麼才好,因此人生或許每個階段的決心會有很大不同。
另一方面,「不做主義」其實有很積極的意義,因為看破不做,才能獲得真正自由,一身輕之後,才能看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像是有些人因為不適合組織生活,決心放棄苦悶閉塞的上班族工作,終告獨立、創業等,因為不做什麼,反而能做什麼.
或有些被認為是網路時代專家、名人,宣佈不搞SNS、部落格等,因為常會失言,逞一時之快而惹禍上身,遭到打臉、踢館等,得不償失,或是因為有臉書、推特、instagram等,雖然會有影響力,但就會愛炫耀,最後也會遭到忌妒、批判,而不得刪除或道歉了事,不過很多人一時表示不搞了,但還是很難抗拒這些新時代媒體影響力的誘惑,最後還是又繼續搞了。
像最近日本女星剛力彩芽,因為貼了跟時尚電購商ZOZOTOWN創辦人前澤友作一起搭私家噴射機到俄國觀看世足比賽,前澤因股票上市而成為第三大創業富翁,是國際矚目人物,剛力幸福滿點,也因此遭到批判,雖也有聲援的聲音,但很多演劇界前輩奉勸如果想成為大牌女星,應該保留私生活,維持神祕感,才不會讓人看到她就只能聯想前澤;剛力因此刪除照片一陣子,表示要從零開始出發,結果沒兩天又開始在instagram曬她跟前澤的恩愛了。
結果許多「不搞、不做」,只有幾分鐘熱度;因為不僅剛力,現在對許多人而言,在SNS上貼出自己的生活體驗,已經比吃三餐或工作、比活著本身更重要了,無法真的不搞。
不過也真的有很多人發現如果不要過度在意自己在SNS的評價,像是不要在意有多少人給自己按讚,則就會整個人輕鬆起來,否則常為了是否有人按讚,而整個人鎮日坐立不安。
當然有些「不做主義」是比較輕鬆、柔軟的,像幾位女性名人宣佈自己不再染髮,不再為了抗老而努力,不再偽裝年輕,如曾被稱為「魔性女人」的前電視女主播近藤sato,現在50歲的她從47歲起,不再染髮,讓頭髮灰白化,甚至不再化粧,雖然有人説她老化、劣化,但她覺得如果重視自己的想法、心情,就會放棄偽裝,現在的自己才是自己想要的模樣,自己最喜歡現在的自己,從華麗的存在,逐漸回歸自然,或許展現了她的心境的變化。
這類放棄而不隨俗做什麼,可以説是所謂「不做主義」的核心,不是有所不為,而是因為不做什麼,反而能更自由奔放地做些什麼;像是著名醫生及意見領袖的鐮田實,除了對病患提倡不要拼命跟疾病戰鬥外,自己這幾年的不做主義就是不打領帶,就穿件襯衫、外套去政府的委員會開會,很不可思議地,發現比起穿西裝、打領帶時,反而不會揣測別人想法,能更自由發言;或是他照顧罹患認知症(失智)的父親幾年,決定不隱藏父親病情,反而讓周邊的人親切對待,父親的表情開朗化;或像去年起他開始不再出席婚喪喜慶典禮,因為醫院同事600多人,淪為形式而且疲累,因為不出席,他反而有餘裕去請剛結婚的新人吃飯等。
也就是因為不做什麼,省略了什麼才能更有時間跟力氣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人生能更有效的地分配,像鐮田去年因此能去滑雪50次,體重減少9公斤,也有肌肉,體力變好,在伊拉克難民營巡迴醫療工作也不再吃力了,開始非常不錯的能量迴圈,人生也變豐富了.
「不做主義」有大有小,或許從一點點做起,不過度在意世間看法,就會非常輕鬆,反而會有自信,變成很大的力量;尤其至今日本許多教育都要求完美主義,許多日本人很難從眾人要求的束縛逃出,也因此鼓勵不做主義、列出自己可以不做的事的名單等,或許可以解放不少的日本人;宣佈不做,最後還是去做了,那也無所謂,那是放棄而不繼續搞「不做主義」,也是一種不做吧!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