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93)一生至少想吃一次的和菓子

2018/10/2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我常有機會在日本各地旅行,常有機會買到或接到住在日本地方縣市朋友寄來的日式糕點的「和菓子」,即使現代社會網購非常便利,但還是有許多和菓子因為對鮮度跟數量的講究,不到當地吃不到的,也因此旅行時都會特意去尋找當地有特色而經典的和菓子來吃,許多和菓子是吃了還想再吃到,也有些沒吃到的和菓子是則是到死為止至少想吃一次,和菓子是日本文化的精粹,不吃的話,會覺得不算理解日本這個國家。

 

在島根縣松江市的七家店做的和果子(2018年4月)

      50歲以下的日本人不計較卡洛里問題,喜歡西式甜點甚于和菓子但外國人最近這些年因為健康取向,繼和食之後,也很喜愛有獨特的口感及可愛美麗的造型與色彩的和菓子,很像藝術作品,常常讓人想擺飾起來,不忍心吃下去,尤其是和菓子錶現四季分明的季節感,也是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及聽覺的五感的展現,命名典雅,纖細的魅力令人難以拒絕的。

 

      雖然現在大部分外國人喜歡的還是日本庶民性較高的和菓子,例如不甜的煎餅等米及醬油、味噌等味道的米菓類;還有在各觀光地點都會隨手買到的紅豆餡或芝麻餡的饅頭、最中、鯛魚燒、湯圓或如京都肉桂味道的八橋等,日本現在也已經不會把這類甜點搞得太甜了,人氣旺盛;用紅豆、栗子、柿子等材料作的羊羹雖然很甜,但口感很奇妙的,是其他甜點無法取代的,雖然甜,也很多人覺得這是最為經典的和菓子。

 

      最近更讓外國人著迷的是各種抹茶味道的和菓子,讓人理解原來苦澀茶香原來如此美好,吃到就會覺得吃到日本味了。

 


      日式糕點的範圍相當寬廣,在日本舊稱為「菓子」,是源自古代日本人將天然的水果及樹木的果實加工而成的食物稱作,做為主食外的果腹食品,如柿乾,果幹,米糰。

 

   

「惠那川上屋」的「濃蜜果喜」(2015年)

   所謂和菓子,種類無比多,味道多樣,不是只有喝抹茶時端出來的巧奪天工的各種有高度技能的職人做的生菓子,才算和菓子的,各地方都有許多讓人難以忘懷的當地菓子,也都是和菓子。

 

      和菓子所以叫做「菓子」,是因為和菓子原型就是古代日本人將水果及樹木果實等加工,作為主食外的果腹食品,如柿乾,栗乾等,我就很喜歡這類古典的和菓子,如長野縣産的市田柿,就是最接近原型的一種菓子吧!日本各地現在還是有許多將柑橘類水果用蜜糖煮了之後,加以乾燥,就成絕品的和菓子的果實菓子,像山口縣萩市光國本店的「夏蜜柑丸漬」就是從1916年就有的名菓子,將夏蜜柑削成薄皮,取出果肉去澀而煮蜜糖,再從底部灌入蜜柑白羊羹,以糖密封乾燥,外觀獨特,切片更是美麗晶透,每一片都有夏蜜柑的清爽甘甜但又含了點特有的酸苦澀,這個「夏蜜柑丸漬」能百年來都讓人愛,果然是有原因的,畢竟是非常費工做出來的果實菓子;其他如石川縣輪島市的「柚餅子總本家中浦屋的」的「丸柚餅子」也是要費半年才能完成的果實菓子。

 


      不僅這類原型菓子,紅豆餡菓子也有我獨愛的,就是每次到京都必然會採購回家的「滿月」的阿闍梨餅,雖然東京也有百貨店可以買到,但常常貨一抵達就被搶購一空,而且也買不到即日做出來的最鮮美的阿闍梨餅;這也是1922年就誕生的有近百年歷史的和菓子,其實是紅豆饅頭,但是皮是糯米拌蛋及砂糖做的,非常有彈性,才會稱為「餅」,餡是大粒紅豆餡,恰恰好的甘甜,讓舌頭餘韻無窮,饅頭形狀像是修行者的斗笠,是因為阿闍梨是對在京都比叡山完成千日回峰修行者的尊稱。

 

阿闍梨餅

      同樣京都,或許有人認為從江戶初期起就一直持續到現在的老舖龜屋清永的「清凈歡喜團」是一輩子至少要吃1次的,菓子的名稱、形狀也都很奇特的逸品,這是奈良時代遣唐使帶回來的唐菓子,以米粉跟麵粉裹著豆沙,摻入白檀、桂皮、龍腦等7種香料,捏成口為八葉蓮花的錢袋形狀,並用高級麻油炸的香脆,是有相當神秘香氣的菓子。

 

      其他也有許多受葡萄牙人等(南歐人)所謂「南蠻人」的影響的菓子,尤其九州和洋折衷的菓子非常多,長崎蛋糕外,像福岡明月堂的「博多通りもん」也是具有壓倒性人氣的和菓子,麵粉皮里揉進牛奶、蛋等,白餡則採用奶油及牛奶等原本是洋式甜點材料,皮餡搭配柔和,烤的和洋混然一體,福岡隨處可以買到,幾乎是福岡菓子的代名詞,雖然大眾化,卻也是反映地名、歷史、風物及人物的地方限定菓子;和洋折衷的菓子還有仙台市菓匠三全的「萩之月」,是包裹了卡士達的蒸蛋糕,入口即化的柔軟,讓人迷戀。

 

      一生中值得一吃、不能不吃的和菓子數説不完,日本各地都存在這樣的驚喜,這幾年開始深入日本第二線、第三線地方鄉鎮的外國觀光客開始逐一發掘出來,也會成為今後來日本旅遊的很大的誘因吧!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