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42)樹木希林最後的電影
2018/11/2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前幾日,我看了今年9月去世的女演員樹木希林的最後一部電影《日日是好日》。這是非常好的一部作品。
![]() |
電影《日日是好日》的宣傳畫冊 |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女性的成長」。
劇情是平凡的年輕女大學生典子(主演:黑木華)某一天到茶道師傅武田老師(扮演者:樹木希林)家中學習茶道。典子每週學習1次茶道。在這期間,她經歷了畢業、就職、失戀……在每天積累各種人生經驗的同時,眼看著就快到了40歲。
電影的場景只有茶室和主人公的家等幾個地方,登場人物也很少。沒有華麗的表演、動作和有名的場所,故事起伏也不明顯,但作為描繪人的內在和心理變化的作品,獲得了高度評價。
此前,提到與茶道相關的電影,有描寫千利休(生活在戰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的日本代表性的茶道宗師)的電影《尋訪千利休》等數部作品,但除了關於利休的作品以外,將茶道本身拍成電影的作品並不多。
《日日是好日》的原著作者是隨筆作家森下典子(生於1956年),電影改編自2002年的著作《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森下本人在大學畢業後到多家出版社應聘,但都沒有被錄取,並不順利。但是,她通過學習茶道,感到自己一點點在發生變化。
茶道是「形式」的重覆。細緻的規矩很多,決不允許改變規矩。
例如進入茶室時,必須左腳先進。在一張榻榻米上走6步,第7步走到下一張榻榻米。在將茶喝光時,要發出聲音一飲而盡。在喝茶之前要吃豆沙餡點心。
典子最初問武田老師「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必須這樣?」,武田老師教導她説:「不知道意義也沒關係。茶道首先從‘形式’開始。首先建立‘形式’,然後往其中加入‘心’。首先要讓身體記住」。
同樣事情的重覆就是「形式」。如果用頭腦思考,會出現不符合邏輯等疑問,但武田老師表示,「不能用大腦思考」。在做的過程中,手和身體會自然而然動起來。
典子雖然每次都重覆同樣的事情,但逐漸發現自己的內心在不斷發生變化。
![]() |
在這部電影之中,出現了象徵這一點的鏡頭。
在電影的開頭有一個場面,是典子還小的時候,和家人一起去觀看義大利知名電影《大路(La strada)》。典子説「很無聊」,但在十多年後,再次看那部電影,典子卻非常感動,大哭起來。電影是相同的,但自己的內心發生了改變,所以對電影的內容産生共鳴。
樹木希林飾演武田老師,演技非常出色。樹木希林在電影拍攝結束後表示自己此前從未學過茶道,但她的動作非常優美,簡直像真正的茶道老師一樣出色。
我被武田老師説的話所感動。
「世上有‘馬上明白的事情’和‘無法馬上明白的事情’2種。馬上明白的事情很快就會忘記。而無法馬上明白的事情則要花費很長時間,一點點體會,慢慢弄明白」。
確實如此。意味深長。
這是一部值得向喜歡日本文化的人推薦的電影。
![]() |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