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01) 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花錢
2019/02/1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日本有雜誌報導中國的年輕人從2017年左右開始也不大花錢,搞降級消費,這或許是世界年輕人的普遍現象,日本年輕人不花錢的現象這幾年非常明顯,原本不是壞事,讓各界都很擔心日本經濟會因此越來越無力,或許新的金錢觀、價值觀,會開創不同的時代,不必太憂心,但為什麼年輕人不花錢呢?
日本年輕人真的不花錢,約會分開攤帳,即使興趣嗜好也不肯花錢,能省則省;我最近遇到一位即將結婚的日本年輕人,他説「我實在不想把錢花在婚禮!婚禮是CP值(cost–performance ratio)很低的玩意!」大抵許多人情義理相關的儀式,若不看精神價值或當作是未來投資,或許CP值都很低吧!
現在日本中高年在年輕時,有錢就會想買車,或花錢去買手錶、包包等服飾,或是去吃豪華美食、喝點好酒,也去旅行、購物等,賺錢多少是為了想花錢,想要花錢去消費的對象很多,但現在年輕人連興趣也都自我設限在不花錢的東西,以能免費在網路上可以完成的優先,像聽音樂、看youtube的動畫、打電遊等,不出門花錢應酬交際也可以在SNS上交朋友,只要能接網就好,連所謂的人跟人的溝通交流也都在網上進行,幾乎想做的事都這樣完成。
去吃去玩,全部po出來,「我現在在吃OO呦!」「我也去買了OO!」看的人也覺得好像自己也一起去了,就很滿足了,自己未必一一去嘗試,或自己嘗到不同的也po出來,跟別人分享,就是最重要的交往方式,總之都不必花錢或只花很少的錢。
結婚都不想花錢,年輕男女連約會也都找不大花錢的方式,如一起泡漫畫吃茶等,約會還各自付錢;許多年輕男人還很一絲不茍地算到幾日圓也分擔,讓女人或他們的父兄輩搖頭,因為以前的男人怎麼會讓女人付錢呢!
那到底年輕人怎麼花錢呢?為什麼不花錢呢?許多年輕人都表示因為沒錢可花,所以不花錢,現在有的錢很不容易才賺到的,而且未來沒好展望,因此不敢花錢;從實際的收入來看也是,上班族薪資顛峰的1997年時,20-24歳年薪約282萬日圓,25-29歳約373萬日圓,但到了2018年20-24歳約206萬日圓,25-29歳約238萬日圓,相差太多,年輕人收入越來越少。
收入每況愈下,尤其日本最近鬧出厚生勞動省有關薪酬與工時的就業數據「每月勤勞統計」長年造假,讓人發現實質薪水或許是負成長,所謂的景氣與薪水增加原來是一場空,更讓日本年輕人消費保守化,覺得不花錢才是對的,年輕人對於日本經濟或自己的生活都非常不安,隨著收入減少,少子化、晩婚化、結婚也不生子的人越來越多。
許多年輕人懷疑未來是否是自己能承擔得起的重,社會保障的負擔,乃至政治的動盪以及戰爭安保等問題都難以想像,也不想面對,即使政策總是把資源分配給中高年,但日本年輕人還是不大去投票來為自己爭取權利。
收入少是一個原因,不花錢多少變成習慣,日本年輕人未必愛用信用卡或無現金的手機支付,但另年輕人錢包裏只放很少的現金,也因此即使約會也不會帶很多錢,無法幫女人付錢,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日本在泡沫經濟時代,每個人錢包裏的錢據説是「年齢×1000日圓」以上,但現在日本年輕人帶出門的錢的金額只有以前的2分之1~3分之1,每年花的錢金額也大為減少。
現在日本中高年還常常會有所謂「衝動購買」,亦即隨興血拼,但日本年輕人不會,非常冷靜,要購物,都會去網上比價,看看哪最便宜,不會想買沒用的,不會亂花錢,比中高年還愛存錢,有7成年輕人都是儲蓄家型的,對消費沒興趣,對金融投資也很消極;當然也有年輕人覺得如果是自己覺得很有價值的東西,稍微貴也會去買,但絕不會隨便買可有可無的東西。
日本年輕人最常説的語匯是「コスパ(kosuopa)」,就是CP值,買衣服或在外吃飯、上居酒屋,甚至買護膚膏等小東西也都會討論CP質,像會説「OO面霜跟那種超高級面霜成份幾乎一樣,價錢卻很低,CP值太好了!」對於是否物超所值非常重視,每天都很頻繁地用CP值的好壞來衡量一切。
![]() |
日本年輕人在購買大銀幕電視時最後還是只好買韓國製品,嘴巴説「cp值較好」, |
其實此時cp值或許只是便宜的代稱(劉黎兒攝影,東京新宿家電量販店) |
所以那麼在乎CP值的原因是如前所述,20-24歳賺約206萬日圓,25-29歳賺238萬日圓,再扣掉社會保險及所得稅等,手頭所剩無幾;這還是正式員工,現在非正規的臨時雇用型態增加,許多年輕男人跟因結婚生子而出現空白期的女人一樣,若是非正規雇用,則年收更少,一般在200萬日圓以下;這樣若是在東京還要支付房租的話,生活就很清苦;若在地方城市,房租雖然低廉,但得養車代步,也無法過得寬裕,因此能寄居在父母家的就儘量不搬出來,才能省錢。
許多年輕人沒賺幾塊錢,卻還得還學費貸款等,無法輕易對於數萬日圓的服飾及美食出手,都會一一考慮CP值才購買,也不會想去買馬上就會壞掉的品質惡劣的東西,會認為這是CP質差,買了是浪費。
年輕人所以不花錢,除了賺的錢越來越少,而且現在手頭能剩的錢也越來越少;像日本從1997年起引消費稅,每數年稅率就上漲,今年還將要提高到10%,或許因為統計造假而只好叫停,但終究還是只好提高的;此外少子高齡化的影響,年輕人被扣繳的社會保險費今後也會持續增加,無法安心過日子;也因此許多年輕人2019起,又比以前更省,消費更降級,甚至還會覺得連平價服飾代表的優衣庫也不夠便宜,在網路上或許還可以找到CP質更好的類似品等。
年輕人現在頂多為了投資讓自己能力提升而願意發點錢,不買房子、不買車,而且各國都很喜愛的日本製貨品,日本年輕人一點也不執著,而買便宜的東南亞制或中國制都無所謂,中高年買家電或電腦都喜歡買日本品牌,但日本年輕人很多年前就不在乎,其實是因為沒有太多能力去講究。
像大銀幕電視,許多年輕人在量販店裏選購的是韓國製品,無法買品質更好而價格近倍的日本製品,嘴巴只好説「韓國製的CP值較好!」其實就是追求便宜而已,尤其「失去20年、30年」,再繼續成為「失去的40年、50年」時,年輕人的負擔越來越大,今後的人生還需要花更多的錢,更得面對沒錢的狀況,就更永遠只好追求CP值,而且越來越不花錢!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